三立iNEWS

新台幣改版惹議/吵翻天!從防偽升級到政治角力 四大爭議一次看懂
  • A-
  • A
  • A+

財經中心/師瑞德報導

 

新台幣即將迎來第七次「整形」!自1949年發行以來,每次改版不只換樣貌,更反映時代風貌與社會氛圍。從戰後穩定經濟,到現代強調防偽、永續與多元價值,紙鈔早已超越支付工具,成為台灣精神的象徵。這次改版,注定再掀話題。(圖/三立新聞網)
新台幣即將迎來第七次「整形」!自1949年發行以來,每次改版不只換樣貌,更反映時代風貌與社會氛圍。從戰後穩定經濟,到現代強調防偽、永續與多元價值,紙鈔早已超越支付工具,成為台灣精神的象徵。這次改版,注定再掀話題。(圖/三立新聞網)

 

 

 

新台幣要換新了,卻讓全台又吵成一團。中央銀行於2025年10月23日宣布第七版新台幣改版計畫,預計2028年發行,是自2000年以來睽違24年的重大變革。雖然央行強調此次改版以「提升防偽安全性」為主要目標,但社會關注焦點卻早已偏離技術層面。

截至目前,這次改版已被歸納出4大主要爭議點,涵蓋政治象徵、預算分配、假鈔問題、數位支付等面向,每一項都牽動不同族群的敏感神經。想知道2025年這波新台幣改版到底吵什麼?一次看懂這4大關鍵爭點。

新台幣的每一次改版,看似技術更新,實則往往成為政治象徵與國家認同的戰場。2025年10月,中央銀行公布第七版新台幣改版計畫,預計2028年正式發行,消息一出便再度激起「去孫中山、去蔣介石」的政治聯想。雖然央行強調本次改版以強化防偽、提升數位機器辨識率為主要目標,但立法院多位立委提出「不放政治人物」的訴求,輿論隨即熱議,從政壇延燒至社群平台,出現大量「誰該上鈔票」的討論。

事實上,這不是台灣第一次因鈔票肖像而陷入政治角力。2000年第五版「安一」改版全面撤除蔣介石肖像,當時就引發「去威權」與「去中國化」的大辯論。綠營與知識界將此舉視為台灣民主轉型象徵,反映本土價值與歷史修正的努力;藍營則認為是政治操作,刻意淡化中華民國正統歷史,甚至有人批評為「文化清洗」。

此次第七版改版,雙方立場再度鮮明。正方主張不放政治人物,是避免國家象徵淪為政黨工具。民進黨籍立委李坤城指出,台灣社會早已進入多元民主時代,將政治人物從鈔票中剝離,是對所有族群記憶的尊重,不再單一崇拜某位歷史領袖。他強調:「鈔票應該回歸技術性與象徵共融性,不該再延續威權時代遺緒。」也有文化學者表示,可考慮改以自然景觀、原民圖騰或科技發展象徵等,避免肖像選擇引發意識形態對立。

反方則認為這是一場有計畫的「歷史切割」。國民黨立委賴士葆質疑央行是在配合執政黨的政治方向,透過改版操作「去蔣去孫」,意圖進一步推動轉型正義與去中國化工程。他指出:「孫中山是國父,蔣介石是中華民國的重要建國者,拿掉他們就是要抹去中華民國歷史脈絡。」藍營輿論也質疑央行總裁楊金龍是否為爭取連任而政治配合,批評改版根本是「政權意志介入專業事務」,對此,央行總裁楊金龍在立院備詢時澄清:「絕對沒有為個人打算的考量」。

此外,也有網友擔心,若由官方決定的新肖像加入特定本土人物(如企業家張忠謀、社運人士鄭南榕等),恐怕將再次激起另一波「換臉風暴」,引發不同世代、族群間的認同衝突。部分中立聲音則呼籲政府應先建立明確、公開的圖案遴選標準,透過專業委員會與公民參與,避免爭議不斷。

央行目前的回應則偏向低調與技術導向。總裁楊金龍重申:「目前尚未進入設計階段,不放政治人物是諮詢意見之一,改版仍以防偽與機器辨識為首要考量。」但是否能真正排除政治干擾、達到社會共識,仍有待觀察。未來若設計方案納入轉型正義、公民參與等程序,勢必再掀新一輪象徵性戰場。

 

央行宣布24年來首次改版新台幣鈔券,預計2年半內發行。新版將導入三項防偽技術並兼顧ESG永續理念,平均印製成本每張提高1.5元。設計將納入公民參與,圖案方向由諮詢委員會決定。現金仍為應對極端情境與保障弱勢的重要支付工具,央行強調改版無政治考量。(圖/記者師瑞德攝影)
央行宣布24年來首次改版新台幣鈔券,預計2年半內發行。新版將導入三項防偽技術並兼顧ESG永續理念,平均印製成本每張提高1.5元。設計將納入公民參與,圖案方向由諮詢委員會決定。現金仍為應對極端情境與保障弱勢的重要支付工具,央行強調改版無政治考量。(圖/記者師瑞德攝影)

 

現在鈔票用得好好的,為什麼要改?亂花錢?不准!反對者質疑,在民生壓力高漲、公共預算吃緊的情況下,是否真有必要動用數十億公帑做出非急迫性的更新。有立委抨擊:「這筆預算如果拿來補助托育或長照更有感。」也有輿論指出,改版本應專業主導,但預算規模大、執行年期長,恐成政治操作與資源分配爭議的溫床。

針對第七版新台幣改版預算約50億元引發的「浪費」質疑,中央銀行總裁楊金龍於2025年10月28日出席立法院財政委員會時,多次強調:「現在不改版,以後成本會更高。」他指出,現行第六版紙鈔自2000年啟用至今已達24年,遠超國際平均的11至21年改版週期,若繼續拖延,不僅原料與防偽技術更新成本會上漲,未來偽鈔風險、印刷設備汰換等支出也將更為沉重。

楊金龍並澄清,外界流傳的「500億元改版經費」為2017年估算,當時包含硬幣改版與全面更新機具,與本次僅紙鈔印製與回收的50億元首年預算無關。他進一步說明,新版紙鈔單張成本為5元,較過去的3.5元增加約1.5元,主因是材質與印刷技術升級,「雖然每張鈔票貴了一點,但現在做比未來臨時應變更有效率,也更省錢」。

針對立委質疑此舉為政治操作、預算編列過高,楊金龍回應強調:「這是必要的技術汰舊換新,並無政治考量。」央行當日新聞稿也同步說明,改版將採逐年汰換方式進行,配合新舊鈔並行政策,避免造成市場衝擊。這番回應被視為是對外界「花錢換新鈔」批評的正面回擊,雖未完全平息爭議,但在政策上已釋出更多透明訊息。

 

央行宣布24年來首次改版新台幣鈔券,預計2年半內發行。新版將導入三項防偽技術並兼顧ESG永續理念,平均印製成本每張提高1.5元。設計將納入公民參與,圖案方向由諮詢委員會決定。現金仍為應對極端情境與保障弱勢的重要支付工具,央行強調改版無政治考量。(圖/記者師瑞德攝影)
央行宣布24年來首次改版新台幣鈔券,預計2年半內發行。新版將導入三項防偽技術並兼顧ESG永續理念,平均印製成本每張提高1.5元。設計將納入公民參與,圖案方向由諮詢委員會決定。現金仍為應對極端情境與保障弱勢的重要支付工具,央行強調改版無政治考量。(圖/記者師瑞德攝影)

 

新台幣第七版改版計畫公布後,網路上隨即流傳「中國國家級偽鈔大舉流入台灣」的說法,聲稱央行此時推動改版「另有隱情」,甚至與洗錢防制、反滲透操作有關。有人聲稱假鈔已混入市面、透過郵局或銀行流通,呼籲「若不改版,台灣經濟將崩潰」。

對此,中央銀行總裁楊金龍於10月28日赴立法院財政委員會報告時明確回應:「偽鈔問題被誇大,目前新台幣偽鈔比例極低。」央行內部統計指出,全台實際流通約50億張紙鈔,過去三年年均偵測偽鈔數僅約250張,換算為每百萬張僅0.05張是假鈔,比例僅0.00005%,遠低於歐美國家,如美國約0.01%、歐元區更高。央行澄清,此次改版是定期技術升級,非針對特定威脅,也與任何國家無關。

儘管央行迅速澄清,部分媒體與網友仍將焦點放在「中國製假鈔是否可能成為金融戰手段」,質疑官方低估風險。有民代甚至呼籲「應全面公布過去三年偽鈔來源與流通熱點,並要求央行建立公開追蹤機制。

支持者則認為,即便偽鈔數量低,仍有必要透過改版強化防範。有網友表示:「250張是假,但1張就能害一個攤販受害,不能等到大爆發才補破網。」

央行多次強調,「啟動鈔券改版的目的之一即是強化防偽,這也是多數國家改版的目標。鑑於我國現行鈔券已使用約24年,已超過許多國家改版的間隔,且現今印刷技術進步,以彩色數位輸出、黏貼亮光物質等方式印製偽鈔較以往容易。未來新版鈔券將採用更直觀,具快速變化及色彩切換效果的動態安全防偽特徵,例如動態變色油墨、動態光影變化箔膜、動態窗式安全線等。這將大幅提高偽造難度,使現金交易更加安全。」

央行預告,在防範偽鈔方面,除提高破案獎金最高限額至250萬元外,並協助警檢調加強查緝,制定「新臺幣圖文商品避免與真鈔混淆之規格指引」,以及積極向全民宣導偽鈔辨識方法。

 

央行宣布24年來首次改版新台幣鈔券,預計2年半內發行。新版將導入三項防偽技術並兼顧ESG永續理念,平均印製成本每張提高1.5元。設計將納入公民參與,圖案方向由諮詢委員會決定。現金仍為應對極端情境與保障弱勢的重要支付工具,央行強調改版無政治考量。(圖/記者師瑞德攝影)
央行宣布24年來首次改版新台幣鈔券,預計2年半內發行。新版將導入三項防偽技術並兼顧ESG永續理念,平均印製成本每張提高1.5元。設計將納入公民參與,圖案方向由諮詢委員會決定。現金仍為應對極端情境與保障弱勢的重要支付工具,央行強調改版無政治考量。(圖/記者師瑞德攝影)

 

新台幣第七版改版計畫公布後,在網路上迅速分化出兩大陣營。一派反對者主張,在電子支付盛行的2025年,改版印鈔是「時代倒退」,認為「明明都在掃碼了,還花50億換鈔,是公帑浪費」;另一派則表態支持改版,理由是懷疑偽鈔集團早已蠢蠢欲動,升級防偽有助於穩定金融秩序。更有贊成者直言:「現在反對聲量太一致,很可疑,會不會是戳到誰的痛處?甚至有勢力在帶風向?」

針對這類說法,中央銀行也首度正面回應。央行表示:「本行尊重各界意見,但即使電子支付流行,現金仍無可取代,特別是在保障隱私、照顧弱勢族群與因應突發情境方面。」

央行進一步指出,根據國內外實證數據,電子支付的普及與實體現金流通之間,並沒有絕對的替代關係。以台灣為例,儘管2025年電子支付滲透率已超過80%,但現金流通總量仍未見下降,反而因地緣政治、低利率與疫情等不確定因素,高面額紙鈔的需求有增無減。央行表示:「民眾持有現金的目的,更多是為了備用、安全與穩定感。」

不論電支如何發展,現金具備其他支付方式無法取代的特性。首先,現金交易不留紀錄,在保護個人隱私上有獨特優勢;其次,在系統當機、網路斷線等極端情境下,現金是唯一可靠的支付工具;此外,對於尚未被納入金融體系的弱勢族群而言,現金仍是他們唯一可用的支付形式。

央行補充,改版是經過長期審慎規劃,目的是「維護國家幣信,並保障民眾交易安全」,完全符合國際發展趨勢,並無任何特殊政治或安全意圖。

新台幣第七版改版,無論是鈔票上的人選、50億元的預算,或在數位時代中實體現金的定位,每一項爭點都牽動著不同立場與世代的敏感神經。支持者強調改版是保障金融安全的必要行動,反對者則憂心成為政治工具、資源錯置的象徵。央行正不斷透過更開放透明的設計過程,取得社會共識,讓這場貨幣改版能真正穩定落地、化解爭議。

 

央行宣布啟動新台幣鈔券改版,為24年來首度調整,預計2年半後推出新版,導入高階防偽技術與永續製程。立委質疑浪費資源,央行強調改版關乎國家幣信與交易安全,現金仍為不可取代的支付工具,改版不涉政治、也非跟不上時代,而是超前部署。(圖/記者師瑞德攝影)
央行宣布啟動新台幣鈔券改版,為24年來首度調整,預計2年半後推出新版,導入高階防偽技術與永續製程。立委質疑浪費資源,央行強調改版關乎國家幣信與交易安全,現金仍為不可取代的支付工具,改版不涉政治、也非跟不上時代,而是超前部署。(圖/記者師瑞德攝影)

 

新台幣第七版改版計畫公布後,引發社會廣泛關注與四大爭議,包括政治象徵、預算分配、假鈔疑雲與數位支付時代的現金角色。雖央行強調此為防偽升級與例行汰舊,但從藍綠角力到網路輿論,各界對改版的目的與必要性,意見嚴重分歧。(圖/翻攝自台灣事實查核中心網站)
新台幣第七版改版計畫公布後,引發社會廣泛關注與四大爭議,包括政治象徵、預算分配、假鈔疑雲與數位支付時代的現金角色。雖央行強調此為防偽升級與例行汰舊,但從藍綠角力到網路輿論,各界對改版的目的與必要性,意見嚴重分歧。(圖/翻攝自台灣事實查核中心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