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心/陳慈鈴報導

衛福部明年將研擬健保補充保費改革方案,針對《全民健康保險法》第31條的修法,調整收取公式。利息、股利、租金等,合計超過2萬元就要繳補充保費,從月結改年度計算、單筆扣繳上限提高、補充保費門檻調整為最低工資的四倍,最快民國116年上路;消息一出,引起存股族哀號,貼息還要繳錢。對此,財經作家「不敗教主」陳重銘表示,不用刻意操作節稅,萬一填息又上漲,損失反而會更大。
衛福部長石崇良宣布《健保法》改革最快於民國116年上路,其中包括三大面向,包括「利息、股利、租金」合計超過2萬元,就要繳2.11%補充保費,從每月就源扣繳調整為「年度結算」;扣繳上限從1000萬元提升至5000萬元;獎金扣繳從薪資4倍以上,改為最低基本工資2萬9500元的4倍以上。
陳重銘指出,對於存股族來說,要關心2點。首先是「扣繳上限」,將從1000萬元提升至5000萬元,費率維持2.11%。假設年領2000萬股利,原本的上限是1000萬,所以只要繳交1000萬X2.11% = 21.1萬補充保費;如果提升到5000萬,那麼就要繳交2000萬X2.11% = 42.2萬元。對於股利大戶來說,補充保費只是零頭,最重的還是所得稅,所以通常會開設投資公司來節稅,投資公司也不用繳交補充保費。
陳重銘表示,第二,「年度結算」,這個就會打到一般的投資人了,目前的補充保費採「單筆計算」,例如是月配息的ETF,如果每月領1.99萬元,因為沒有超過2萬的門檻,所以不用繳補充保費。如果改成年度結算,那麼一年領到的股利為1.99萬X12=23.88萬,要繳交23.88萬X2.11%=5千元的補充保費。不過這裡又衍伸出一個問題,過去的補充保費都是直接從股利中扣除(就源扣繳),如果改採年度結算,就無法提前在股利中扣除,所以隔年要結算再申報跟繳費。
至於要如何節省補充保費?陳重銘表示,因為費率2.11%並不高,所以不用刻意操作節稅,例如除息前賣出棄息就不用繳補充保費,但是萬一填息又上漲,損失反而會更大。再來就是盡量挑選配息少,但是獲利成長的公司。陳重銘說,自己看上台積電的主要原因就是配息很少,所得稅跟補充保費都少,但是股價因為獲利成長而持續增加,台灣目前沒有證券交易所得稅,賺到的價差都是免稅的。歡迎投信們推出「不配息」的ETF,所得稅、補充保費都免了,我肯定支持!
陳重銘個人認為,股利繳交補充保費是有爭議,因為股利並不是穩賺,萬一貼息賠錢還要繳費是有點不合理。但是現行的制度都把股利當成所得,可是除息的參考價算法,又不把股利當成所得,這裡有矛盾啊!例如股價100元,明天配息5元,明天開盤的參考股價是100-5=95元,除息就是把股利從股價中扣除,既然是「扣除」就不應該視為所得吧?如果要視為所得,那麼除息當天的參考股價應該還是100元才對,還是我們變更一下除權息的計算方法?
三立新聞網提醒您:
內容僅供參考,投資人於決策時應審慎評估風險,並就投資結果自行負責。
投資一定有風險,基金投資有賺有賠,申購前應詳閱公開說明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