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中心/師瑞德報導

如果要在台股裡找一檔把「AI、蘋概、伺服器、自駕車、電動車」一次收齊的個股,最近券商給出的標準答案幾乎都指向同一檔:鴻海(2317)。多家國內外券商在11月中接連更新個股報告,不但同步上修 2025、2026年獲利預估,投資評等清一色維持「買進」或「逢低買進」,目標價從300元一路喊到335元。以11月12日約251元的收盤價來看,隱含上漲空間約二到三成,股價等於被正式納入「AI 多頭核心持股」的行列。
券商眼中的鴻海,已經不是傳統印象裡那家毛利率薄如紙的代工廠,而是同時踩在 iPhone 17強勁需求、AI 伺服器與機櫃出貨爆量,加上自駕計程車與電動車新事業成長曲線上的「多引擎成長股」。
從最新財報數字回頭看,券商的樂觀並不是憑空想像。鴻海3Q25 合併營收約2.05兆元,季增14.7%、年增10.9%,寫下歷年同期新高。毛利率來到6.35%,營益率則達3.43%,不論是對照市場普遍預估的6%左右毛利,或是部分券商自己原先模型中的6.16%,都實際交出一張「優於預期」的成績單。
更關鍵的是業外表現。3Q25 業外收益高達163億元,季增逾九成、年增約兩成七,主要來自轉投資金融資產評價利益與資產處分收益,加上提前針對台幣升值做匯兌避險,使得稅後淨利一舉來到576.7億元,EPS4.15 元,創下2008年以來同期新高。對長期習慣用「低毛利、代工股」標籤看待鴻海的投資人來說,這組數字的確具備改觀的意味。
展望第4季,券商普遍預估鴻海營收將持續放大。有外資報告預測,4Q25營收上看2.539兆元,季增23%、年增19%;本土券商預估值約為2.42兆元,季增18%、年增14%。搭配毛利率約6.2%、營益率約3.1~3.3%,單季 EPS 落在4.23 至4.94 元區間,營收與獲利都有機會再寫新猷。
支撐第4季樂觀展望的第一條主線,仍然是iPhone。外資最新報告指出,iPhone 17出貨表現優於上一代產品,將2025年iPhone 17出貨量預測,從原先約7,850萬支一口氣上修到8,850萬支,等於上調約13%。鴻海身為全球最大EMS廠,目前iPhone相關業務仍占整體營收約四成,蘋果每多賣出一支新機,背後都有相當比例直接映照在鴻海的營收與獲利。
蘋果先前在財報中也釋出樂觀訊號,點名iPhone 17系列在各地門市實際銷售與客流量表現優於去年同期,大中華區在新機帶動下有機會重返成長軌道。券商將這些資訊折算進模型後,推估鴻海第4季「消費智能產品」營收比重,將從第3季的37%拉升到約42%,金額達到1兆630億元規模,成為季增動能最明顯的產品線之一。
不過,這一輪目標價被大幅上修的真正關鍵,並不在於 iPhone,而是AI 伺服器與機櫃。鴻海在法說會中透露,3Q25「雲端網路產品」營收占比已經攀升到42%,穩坐各產品線的第一大宗。公司也強調,前3季AI伺服器累計營收已提前達成「1年1兆元」的目標,顯示相關事業已從試水溫階段,順利進入規模化出貨。
券商整理公司說明與產業數據後,普遍認為 AI 伺服器仍是2025~2026 年最重要的成長引擎。隨著GB200機櫃系統加速出貨4Q25雲端網路業務(伺服器與網通)營收占比預估將維持在40% 左右,金額上看1兆30億元,單季GB200/GB300出貨量合計約5,500台。
中長期來看,國際研究機構預估2025年AI伺服器產值在Blackwell新方案帶動下,將有近五成的年成長;2026年在GPU供應商積極推出整櫃型方案、各國主權AI基礎建設投資加速的情況下,AI server產值有望再增三成以上,占整體伺服器市場比重持續上升。
在這波趨勢中,鴻海除了既有的GPU架構平台外,也深入ASIC AI伺服器方案,並透過模組化資料中心建置,與策略夥伴合作提供整體AI基礎建設解決方案。券商因此預估,2026年鴻海雲端網路產品營收比重有機會從2025年約40%一路攀升到50%,AI伺服器市佔率則有望從目前約四成再往上墊高。
也因為產品組合升級、垂直整合比重提高,加上產線自動化持續強化,多家機構在模型中假設鴻海未來兩年毛利率有機會穩定維持在6.3~6.4%區間,營益率則守在約3.2%左右,顯著優於過往「薄利代工」時代的印象。
在AI伺服器之外,券商也開始把鴻海在自駕與電動車領域的布局,納入中長期題材評估。外資報告特別點名,鴻海目前正與Uber、NVIDIA以及Stellantis合作開發 L4 級自駕計程車。合作架構設定為,鴻海負責硬體與系統整合,Uber經營自駕計程車服務平台,NVIDIA提供自駕技術,Stellantis則負責車輛設計與製造。這項合作目標是加速高階自動駕駛落地,擴大全球採用規模,若順利商轉,將為鴻海在智慧交通與車用電子領域打開新一條營收曲線。
電動車部分,鴻海以「3+3」策略持續推進。基於MIH平台的Model C已在台灣以Luxgen n⁷品牌量產上市,2024年銷量突破7,000輛,北美版 Model C正在進入當地認證流程;休旅車 Model B 則預定在2026年第1季開始量產。電動巴士Model T方面,高雄橋頭廠預計今年年底啟動生產,初期年產約500輛,目標在2028年擴產到1,000輛,以因應公共運輸與企業車隊的電動化需求。
近期鴻海也與日本三菱汽車完成簽約,提供電動車設計與製造管理服務,以支應三菱在紐澳市場的需求,預計2026年下半年起開始貢獻營收。券商普遍認為,這些新事業短期對EPS貢獻有限,但在估值上提供了額外的成長想像,有助於市場願意給予較過去更高的本益比。
在上述幾項成長動能加總之下,多家券商紛紛上修鴻海未來兩年的獲利預估。一份外資報告將2026年、2027年EPS預估值拉高到17.17元與18.63 元,高於Bloomberg市場共識的16.49元與18.49元;並以2026年EPS17.17元為基礎,給予19.5倍本益比,將目標價從300元上調至335元,投資評等維持「買進」,並強調目前股價距離目標價仍有約33%的上漲空間。
本土券商方面,有研究機構預估鴻海2025年合併營收約7.92兆元,年增 15.5%,毛利率6.3%,營益率3.2%,稅後淨利2,029億元,EPS約14.61元;2026年營收放大到10.3兆元,年增30.1%,毛利率6.4%,營益率 3.2%,稅後淨利2,439億元,EPS17.64元。在此基礎上,給予17倍本益比,開出300元目標價,評等同樣為「買進」。
另一家券商則把2025、2026年EPS預估一口氣上修約一到兩成,分別調高至15元與18元,理由是毛利率表現優於預期,AI伺服器出貨成長強勁且有規模經濟,加上自動化與垂直整合持續放大效益。該機構將目標價由250元上調至310元,以17倍2026年預估本益比計算,投資評等定調為「逢低買進」,認為目前股價落在約14倍2026年本益比,評價仍有擴張空間。
當然,券商並非完全無風險喊多。外資報告清楚提醒,2026年若 iPhone 需求不如預期,或GB300等新一代AI伺服器平台拉貨不順,鴻海雲端與消費智能事業都可能面臨壓力,股價也將出現修正。但在目前iPhone 17實際銷售強勁、CSP持續上修資本支出、主權AI項目加速推進的情境下,多家機構仍選擇站在偏多的一側,甚至願意拉高給予的合理本益比。
整體來看,過去市場習慣用「全球最大 EMS 代工廠」來形容鴻海,如今券商在報告中使用的關鍵字已明顯轉向「AI 伺服器龍頭」、「AI 基礎建設整合方案供應商」、「自駕與電動車平台夥伴」。在這樣的敘事框架下,對不少法人來說,現在的鴻海,已經不是單純替別人組裝產品的公司,而是站在 AI 與雲端基礎建設浪潮核心、手上握有多條成長路徑的權值股。
至於這張「多引擎成長」的明牌,後續能不能完全照著券商的劇本走下去,最終仍要看iPhone 17的銷售續航力、GB200/GB300等AI平台的實際出貨節奏,以及自駕計程車與主權AI專案在2026年以後的落地速度。對投資人而言,接下來,盯的可能就不只是輝達報價,而是誰真正有能力「供電、供算力、供整櫃」,把AI基礎建設一條龍吃下來。
三立新聞網提醒您:
內容僅供參考,投資人於決策時應審慎評估風險,並就投資結果自行負責。
投資一定有風險,基金投資有賺有賠,申購前應詳閱公開說明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