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立iNEWS

AI帶動主動式ETF崛起!大家都買一樣的東西,專家提醒:小心藏風險
  • A-
  • A
  • A+

文/段詩潔/遠見雜誌

AI推動股市大漲,還能走多久?亞太股市為何是接下來的最大受益者?ETF又對市場帶來哪些影響?本刊專訪安聯投資亞太區股票首席投資總監薛永輝,剖析長期趨勢。

安聯投資亞太區股票首席投資總監薛永輝。(圖/遠見雜誌提供)
安聯投資亞太區股票首席投資總監薛永輝。(圖/遠見雜誌提供)

「AI的故事還沒完。這股AI投資熱潮不僅尚未結束,目前的行情可能僅處於中期階段。」面對美股與台股高檔震盪,安聯投資亞太區股票首席投資總監薛永輝強調,背後的核心驅動力,在於「AI科技主題」的強大支撐。

從美國到亞洲,各產業的AI投資尚在擴散階段,手機、電腦、辦公軟體等日常應用才剛啟動。「我們正目睹AI應用場景的大規模普及。現在連各公司內部都開始進行AI方面的課程,這只是起點,未來幾乎所有產品都會內建AI。」

AI科技主題與龐大被動資金,驅動了股市強勢上漲

另一個關鍵是龐大的被動資金流入。「美國的被動式ETF市場非常發達,許多大型基金與儲蓄銀行持續買進美股,成為主要推手。」他說,這類資金的特點是跟隨指數,這些被動投資人對於個別公司的估值高低相對不敏感,其流向主要由市場流動性驅動,而非基本面分析。

此外,美股的另一大動能來自散戶。「近年大量個人資金投入市場,熱度讓行情更難快速降溫,只要沒有出現系統性的大危機,趨勢就不容易快速反轉。」

薛永輝看好亞太市場展望,關鍵在三股力量:科技創新、供應鏈分散(中國加一)與企業改革。

首先,在創新領域,亞洲擁有完整生態系,從人才、技術到製造實力皆備。「美國有創意,但沒有製造;亞洲有創意,也能落地。」他舉例,半導體、AI、甚至生技產業的量產能力,正是亞洲競爭優勢。

第二是供應鏈分散, 即「中國+1」效應,為印度、越南等東南亞國家帶來了結構性的成長機會。

三是企業改革, 整個亞洲正掀起一波公司治理改革浪潮。日本的公司治理改革已見成效;韓國推動「價值提升計劃」,旨在解決大型財團交叉持股、低估價值的問題;中國的國企改革也在持續進行。

談到中港股市,他坦言市場波動仍大,但底部已逐步確認。中國企業的半年報普遍優於預期,競爭力其實比外界想像強很多。加上歐洲資金已開始增加配置,「目前中港股在全球配置中仍屬低配,未來若回到正常水位,資金流將帶動新一波行情。」

至於中國內部的政策觀察指標,包括安全網建設(醫保、社保)與內需刺激方案,將是恢復信心的關鍵。「當老百姓有安全感,儲蓄就會轉向消費與投資,股市才會活絡。」

薛永輝表示,中國推出了自己的AI模型DeepSeek,這向市場證明,中國科技產業具備強大的應變與商業化能力。它的強項或許不在「從0到1」的原始創新,但在「從1到N」的規模化、量產與商業應用上,實力驚人,電動車產業就是最好的例證。例如中國的生技公司雖不是原創,但在藥品量產上已成為歐美藥廠的重要合作夥伴。

薛永輝看好亞太市場展望,關鍵在三股力量:科技創新、供應鏈分散(中國加一)與企業改革。(圖/遠見雜誌提供)
薛永輝看好亞太市場展望,關鍵在三股力量:科技創新、供應鏈分散(中國加一)與企業改革。(圖/遠見雜誌提供)

重要的中長期趨勢:資金回流亞洲

他也觀察到一個重要的中長期趨勢:資金回流亞洲。「我們看到亞洲的投資者開始將佈局在海外的美元資產獲利了結,將資金匯回國內,這直接導致了亞洲貨幣的走強。」他認為「分散美元資產」或「亞洲資金再平衡」的趨勢才剛剛啟動,儘管中美關稅等政治因素會帶來短期干擾,但長期的結構性方向已然確立。「這波結構性轉移會持續,亞太股市是最大受益者。」

近年來,全球資金版圖正快速重塑,ETF以驚人速度壯大,擁有橫跨主動與被動投資的經歷,薛永輝如何看待ETF發展?「ETF的成功關鍵不是便宜,而是在於便利性。過去投資人買共同基金要到銀行開戶、填一堆表格、等待處理;現在拿起手機就能完成投資,這是重大轉變。」

對於發行機構來說,同樣是重大轉變。她表示,最大的差別在於,ETF面對的是普羅大眾,不像共同基金面對的是銀行銷售人員或專業顧問。「ETF就好像消費產品,就像賣手機、賣化妝品一樣,要有清楚定位、品牌與時機。推出時要讓人一看就懂:你買到什麼?」

隨著ETF日益壯大,主動基金正面臨市場的重新洗牌。他坦言:「過去有些所謂的主動基金,其實只是『不是那麼主動』,投資組合跟指數差不多。這類基金會被市場淘汰。真正的主動經理人,必須敢於做出高主動度的投資決策,並持續創造超額報酬。」

「全民投資」現象也隱藏風險:大家都買一樣的東西

雖然ETF提供了投資的便利與低成本,但他提醒,這種「全民投資」現象也隱藏風險。「現在大部分投資人都買同樣的東西,例如美國的『七巨頭』。如果這些龍頭股出現問題,整個市場都會受傷。」

由於被動基金以市值加權為主,資金自然集中於權值股,「看似分散,其實集中。」他建議,投資人應該利用ETF作為Beta(市場報酬)的基礎,再透過主動策略追求Alpha(超額報酬),形成更具彈性的投資組合。

談到主動式ETF的興起,他提出極具啟發性的觀點:「這是一場投資專業的民主化。」

他解釋,過去投資人若想接觸專業主動策略,必須經過繁瑣流程,如今,只要在交易所就能直接買到主動式ETF,「投資人等於用更低的門檻,買到了基金經理人的投資智慧。」

他認為這將徹底改變投資市場的結構。「現在投資人只要像買股票一樣,就能參與專業團隊的策略,這讓專業知識的可近性大幅提高。」台灣五、六年前才開始發展ETF,現在已是亞太第三大市場。他特別看好台灣市場的潛力。

延伸閱讀

川普關稅有多大殺傷力?專家悲觀預言:「這時」才能低價買進
「成家必買房」傳統觀念式微?胡偉良談台灣房市「3大新常態」
台股創歷史新高!AI與ETF推升大盤狂飆,投資人卻兩樣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