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中心/李宜樺報導
中國AI新創DeepSeek(深度求索)近期強勢崛起,不僅挑戰他國主導的人工智慧市場,更引發全球對個資安全的憂慮。部分外媒甚至以「Why everyone is freaking out...」作為標題,直指DeepSeek的橫空出世讓世界震動。但究竟全球恐慌的根源何在?答案其實可追溯至4年前,中國頒布的一部關鍵法律——《數據安全法》(全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數據安全法》)。
▲DeepSeek強勢崛起,引發全球對數據安全的憂慮。中國《數據安全法》第35條規定企業須配合政府數據調閱,讓DeepSeek的隱私風險成為國際關注焦點。(圖/翻攝自中華人民共和中央人民政府官網)
DeepSeek隱憂:中國《數據安全法》第35條的威脅
《三立新聞網》記者深入追後發現,最值得警惕的正是《數據安全法》第35條。該條文明確規定,所有中國境內企業在執法過程中必須協助政府部門進行數據調查與取證,並不得拒絕提供涉及國家安全、公共安全的相關數據。換句話說,任何企業在中國司法管轄範圍內,官方皆可合法調閱企業數據,不受歐美數據保護法規的限制。這也正是TikTok面臨美國審查、被多國政府封鎖的核心原因之一。
在此背景下,DeepSeek的AI技術雖然強大,但其數據處理模式與用戶隱私保護,仍受中國法律框架約束。換言之,當企業或個人使用DeepSeek進行機密查詢,其數據很可能存儲於中國伺服器,並受《數據安全法》約束,一旦涉及敏感內容,DeepSeek恐怕難以拒絕中國官方對數據調閱的要求。
DeepSeek正如同OpenAI的ChatGPT可以廣泛應用於程式開發、商業策略、學術研究等領域,並透過會員機制收集用戶個資。若該平台要求登入並綁定個人資訊,使用者的查詢歷史、對話紀錄甚至身分資訊都有可能與個人直接關聯。與此同時,歐美AI業者雖然也面臨數據隱私爭議,但歐美監管機構設有獨立審查機制,政府無法輕易調閱用戶數據。然而,在中國法律架構下,DeepSeek恐難提供類似保障,這也是各國開始警惕關鍵。
▲DeepSeek橫空出世,由外傳創辦人梁文鋒(右)領軍,技術突破震撼AI市場,然因中國《數據安全法》掀起隱私疑慮,全球憂心數據安全風險。(圖/微博、央視)
全球監管壓力升高 DeepSeek恐步TikTok後塵?
隨著DeepSeek迅速擴張,歐美監管機構已密切關注其數據安全風險。美國過去已對TikTok、華為等中國科技企業祭出制裁,如今DeepSeek憑藉其領先的AI技術進一步威脅美國科技霸主地位,恐將面臨更嚴格的監管。未來,歐盟的GDPR(一般資料保護規則)與美國CLOUD Act(跨境數據存取法案)是否會對DeepSeek祭出限制,將成為全球關注的焦點。
隨著AI市場競爭白熱化,DeepSeek的崛起已不僅是技術之爭,而是涉及數據主權、國安風險與全球監管的新戰場。這場風暴,或許才剛剛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