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中心/綜合報導
▲「泡泡馬特」在全球引起關注,其獨特的經營手法或許也值得臺灣企業借鏡。(圖/翻攝畫面)
自2025年起,泡泡瑪特業務表現強勁,2024年營收中海外業務收入佔比達38.9%,同比暴增375.2%。這一趨勢背後,既折射出市場對其全球化戰略的認可,也與其獨特的IP營運模式和「敢和巨頭掰手腕」的底氣密不可分,或許值得臺灣企業借鏡。
泡泡瑪特成立於2010年,早期以潮流玩具零售為主,2016年憑藉「盲盒+IP」模式一炮而紅。Molly、Labubu等IP迅速佔領全球年輕消費者心智,成功打破樂高、Funko等國際大牌對「收藏玩具」賽道的壟斷。
泡泡瑪特敢於叫板國際巨頭的關鍵,在於其在隱形文化戰場的「護城河」。與樂高依賴經典IP(如哈利波特)不同,泡泡瑪特更擅長將中華傳統文化元素融入潮玩設計,結合中國鼓勵的軟實力宣傳獲得更大的國家支持。例如,泡泡瑪特透過民俗系列玩具,推動年輕消費者對中華文化的認同,2022年發佈的SPACE MOLLY系列,則以航太主題吸引年輕族群關注中國科技成就。
▲因新疆棉商業仲裁事件,泡泡瑪特也在後續合約增設「政治因素退出機制」條款。(圖/翻攝畫面)
2021年1月,泡泡瑪特與Adidas中國公司簽訂合作協議,製造與銷售聯乘產品。同年,眾多國際品牌加入抵制新疆棉的行列,包括Nike、Adidas、H&M、Uniqlo等巨頭。泡泡瑪特基於維護國家利益及企業形象的立場,兩次要求推遲合作,最終宣布單方面終止合作,拒絕Adidas聯乘產品上市。
此舉雖被仲裁判決需賠償Adidas共1520萬元人民幣,卻引發大量網民聲援,認為泡泡瑪特展現了民族立場與挑戰國際巨頭的「骨氣」。此後,市場訊息顯示,泡泡瑪特在後續合約中增設「政治因素退出機制」條款,試圖在商業合作中預先規避意識形態衝突責任。
▲泡泡瑪特因新疆棉事件受到商業仲裁,須賠償愛迪達1520萬元人民幣。(圖/翻攝畫面)
縱觀泡泡瑪特的股價曲線,其波動本質上是市場對「中國文化能否征服世界」的反覆校準。從模仿日美潮玩到反向輸出文化,從訴訟纏身到國民支持,泡泡瑪特的歷程印證了一個道理:挑戰國際巨頭不僅需要商業模式的創新,更需在社會「隱形戰場」建立護城河。截至2025年3月28日,其股價較年初上漲70%,或許正預示著資本市場對這份答卷的初步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