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李鴻典/台北報導
美國總統川普宣布對180多個國家與地區的銷美商品廣課關稅,並對其中約60國訂定高額關稅稅率。相關討論不斷,總體經濟學家吳嘉隆說,川普的關稅策略,把中國的洗產地都封死。
▲美國總統川普宣布將對各國開徵對等關稅。(圖/翻攝自THE White House粉專)
吳嘉隆指出,川普對中國課徵高關稅的時候,中國企業開始閃避,透過第三方來間接出口到美國,有時候被形容為在「洗產地」。於是,美國對中國加關稅,中國企業未必就真的去付錢。
這一次川普的對等關稅,如果你仔細看一下,恰好把中國的洗產地的地方,這些所謂的第三方,像越南,柬埔寨,泰國,印尼,孟加拉,都被列入高關稅,他們其實都是製造業或代工,然後再出口到美國。簡單講,現在中國企業不能利用這些第三方來間接出口到美國了,因為他們也有關稅的問題。
吳嘉隆進一步指出,所以,這一次的川普關稅,有幾個重點,首先是延續川普第一任對中國的高關稅,非常有針對性,再來就是把可能替中國洗產地的第三方國家也列入高關稅。這些國家恰好加起來都是製造業或代工。
如果他們是以低工資來取勝的話,通常他們大概也沒有能力去美國投資設廠。道理很簡單,因為美國的人工成本高,所以同樣的製造業,在美國的生產模式肯定是高度自動化,大量使用機器人與各種軟件。
吳嘉隆表示,看來看去,真正有能力去美國投資設廠的,主要是日本與台灣,還有韓國,所以,如果這三個東亞國家真的去美國投資設廠,那他們可能會順便吃下那些幫中國洗產地的第三方國家的訂單。
吳嘉隆分析,全球化確實結束了,國際分工型態正在重組,美國要復出江湖,振興製造業,重新成為製造大國,不再依賴從國外的進口,至少要降低進口,然後,如果看到貿易逆差縮小,那就是順便賺到的。
吳嘉隆說明,他是指,表面上川普針對貿易逆差,但是更重要的,是要把全球化之下的外移產業找回來,不要再搞外包與進口了。總之,現在的局面,真正傷害到的,應該是那些所謂出口導向經濟體,如果你對出口的依賴沒那麼高,對內需市場的依賴更高的話,你受的傷就會比較小。
出口導向經濟體主要有中國、日本、韓國、德國,當然還有台灣,還有越南,等等,他們會感受到全球貿易的收縮,供應鏈的大調整,這需要一個過渡期。吳嘉隆強調,所謂的出口導向經濟模式,就是以美國為終端銷售市場,所以,當美國不再那麼方便,不再讓你的生產那麼容易銷售出去,那就意味著二戰結束以來的出口導向時代正式結束了。
毫無疑問,這對中國來說絕對不是好消息,因為中國對出口的依賴遠遠高於美國。如果全球貿易因此收縮,美國固然會受傷,但是中國的受傷會更嚴重。也就是說,川普的高關稅策略,有可能把出口導向經濟體拖下水。照目前的情況來看,一旦中國不能順利推動出口導向,那麼中國經濟還會更糟糕。
吳嘉隆也直言,目前這樣的局面,是二戰結束以來前所未見,史無前例,所以從企業到金融市場,大家都要摸索一陣子。現在去猜測接下來的發展,都有一點過早,因為美國這邊也不太確定其他國家會出現怎樣的反應模式。
很可能最後大家的競爭力,表現在應對高關稅之下的彈性,誰的彈性高,應變能力強,誰就最後脫穎而出,把別人的訂單都搶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