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立iNEWS

供應鏈戰局持續變天!台廠東南亞三年白做工?「這兩國」成新加工天堂
  • A-
  • A
  • A+

財經中心/師瑞德報導

中美互徵高額關稅引發全球供應鏈重組,台廠東南亞布局是否白費,成為討論焦點。(圖/翻攝畫面)

▲中美互徵高額關稅引發全球供應鏈重組,台廠東南亞布局是否白費,成為討論焦點。(圖/翻攝畫面)

面對美中貿易戰再起,中國宣布對部分美國商品加徵34%的關稅,反制美方此前的54%關稅措施。對此,FB粉專「國際之男 - Man lives in offshore」表示,這場新一輪的關稅戰,無疑再度推高了兩大經濟體間的貿易壁壘,並加速全球供應鏈的重組。他指出,儘管中國強勢回應,但這場貿易戰的實質影響,將導致中美之間的貿易量明顯減少。而當這個全球最重要的貿易流動被迫收縮,下一個問題便是:誰能補上這個巨大的供應缺口?

「首先偷笑的,大概就是印度。」他分析,即使印度本身也被美國加徵了26%的關稅,但與中國54%相比,印度無疑處於更有利的位置。他認為,雖然仍受限制,但印度在全球進口商眼中,已開始被視為較穩定的替代選項。

除了印度,他也點名另一個有機會笑到最後的國家:「第二個偷笑的,其實是墨西哥。」他認為,在排除消費性電子這塊中國主導的大餅之外,中國對美出口的其他商品仍多以「便宜」作為核心競爭力。而這類以低價為主要訴求的產品,如今在墨西哥也能找到成本優勢相近的替代方案。

「過去中國製造的『物美價廉』,現在扣掉關稅後,已經很難和墨西哥的『物普價廉』相比擬了。」他指出,這也是為何運動品牌等低價品類受到關稅衝擊最為劇烈,因為這類商品轉移生產地的可行性相對較高。

至於台灣的角色,他也有所觀察。針對近日有評論認為,台廠費盡心力將產能移往東南亞,最後卻可能一場空,他認為這種說法過於武斷。「這些台廠若當初不搬,恐怕這三年早就撐不過來了,更別說現在還能討論關稅問題。」他強調,當時的布局雖不完美,但仍是應變策略的一部分。

他也建議,面對新一輪制裁與供應鏈洗牌,台廠仍有調整空間:「一個選項是再次轉移,把生產重心移往墨西哥;另一個方向,則是調整加工地點,考慮轉至受衝擊較小的新加坡或馬來西亞。」

最後,他強調,當全球經濟走向對立格局,「選邊站」幾乎已成必然。他認為,過去強調「親美友中」立場的人,應提出更具體可行的策略,「否則這類論調未來只會愈來愈站不住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