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中心/師瑞德報導
▲《晶片法案》推動晶片製造復興,卻因政策反覆備受挑戰,美國半導體工廠建設受阻,政策不確定性成最大變數。川普擬再加關稅,業界憂心原已復甦的晶片業恐遭重創。(圖/ 翻攝川普官方X)
美國總統川普以「美國優先」、「將製造業帶回美國」為口號,推動對全球多國加徵關稅的貿易政策,企圖重振本土產業,特別是半導體領域。然而,這樣的策略正引發外界質疑,是否適得其反,讓原本已有復甦潛力的產業陷入更多不確定性。
實際上,在川普政府實施關稅政策之前,美國的半導體業界早已展現回流趨勢。在聯邦政府激勵措施推動下,近年來美國與海外大型科技企業已向美國投入數千億美元,支持當地半導體相關業務的研發、生產與設施升級。以加州大薩克拉門托地區為例,英特爾、AMD、博世、三星與美光等半導體巨擘紛紛擴張布局,依託英特爾自1984年於當地建立園區所累積的科技基礎,鞏固美國在全球半導體產業鏈中的地位。
不過,川普政府近期試圖對晶片與相關設備進口加徵更多關稅,並針對產業政策重新展開調查,卻讓半導體投資蒙上一層陰影。國際數據公司(IDC)分析師Mario Morales指出,這些關稅政策的不確定性已開始對企業投資決策產生影響。以三星為例,該公司原定於2024年投產的德州晶圓廠如今延後至2028年,原因正是擔心資金無法落實,以及政策變化帶來的風險。
同樣地,佛羅斯特研究高級分析師Alvin Nguyen也警告,供應鏈受到政策變動干擾而變得混亂不堪,特別是在必須追蹤材料與製品來源的背景下,產線規劃變得更加困難。例如,受到關稅成本影響,遊戲公司已調漲產品價格,其中備受矚目的任天堂Switch 2原訂於今年四月開放預購,最終卻因貿易政策風險而延遲,官方甚至宣布配件價格將進行調整,新機售價更一舉提高至449.99美元,漲幅達50%。
川普政府將晶片視為國家安全關鍵資產,主張減少對海外進口依賴,並重新檢討過度集中的晶片生產與他國補貼對美國競爭力的影響。然而,專家普遍認為這些政策的短期性與模糊性,不但未必達到強化競爭力的初衷,反而有可能抑制了原本因《晶片法案》而展開的美國半導體復興計畫。
根據半導體行業協會與波士頓諮詢集團今年5月共同發布的報告,受益於2022年兩黨支持通過的《晶片法案》,美國未來幾年的晶片製造能力預計將成長兩倍以上,成為全球同期增幅最高的國家。該法案不僅旨在強化製造能力,也著眼於提升美國在軍事技術領域的領先地位,同時降低供應鏈受地緣政治影響而中斷的風險。
然而根據統計,美國在全球晶片產量中的占比已由1990年的37%下滑至2022年的10%,對來自台灣與韓國的先進晶片高度依賴。因此政策走向的穩定性與預測性,對於提振業界信心與吸引資本佔了決定性的影響。
大薩克拉門托經濟委員會主席兼CEO巴里布魯姆直言,雖然理解關稅是為了重構全球供應鏈關係,但他仍期盼相關談判能儘速落幕。他表示:「如果關稅能作為槓桿達成更好的協議,那市場或許能很快回溫;但若成為長期政策,反而會讓資本市場對投資裹足不前。」
如今,美國半導體製造業走在十字路口,川普政策是否助力產業重生,抑或削弱已萌芽的復甦動能,仍需時間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