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中心/師瑞德報導
▲川普簽署新行政命令,公布78個國家的關稅,其中,台灣為20%,昨日包括金管會在內的金融單位,以最壞的打算、最好的準備因應可能變化,目前看來,稍微可以鬆一口氣。川普在個人社交媒體上,再次自吹自蕾,宣揚自己為美國經濟帶來的重大貢獻。(圖/翻攝自X平台 @thewhitehouse帳號)
美國總統川普於美東時間2025年7月31日簽署全新行政命令,正式對《互惠關稅條例》進行進一步修正(Executive Order: Further Modifying the Reciprocal Tariff Rates),延續先前4月2日發布的第14257號行政命令,針對未能與美方達成公平貿易協定、或未與美國在經濟與國安上形成一致立場的國家,再次提高從價稅率,進一步收緊進口門檻。川普強調,長期且擴大的美國貨品貿易逆差不僅是經濟問題,更升高為國家安全危機,因此必須祭出更嚴格的關稅機制加以反制。
美國總統川普昨(31)日在其個人社交平台Truth Social Media上發文,再度為自己經濟政策成效背書。他轉發美國知名財經主播Maria Bartiromo的評論,內容寫道:「我與所有接觸過的財務經理人、企業主管、執行長對談,他們都說同一件事:『美國回來了!美國現在火熱,這一切都歸功於川普總統的政策。』」
川普藉此強調,自其重返白宮後,美國經濟全面回溫,資本市場與企業信心快速修復,並將這股動能歸功於其主導的減稅、關稅與供應鏈回流政策。配合日前再度發布針對全球互惠關稅體系的行政命令,川普試圖向選民與企業界展現其貿易談判與國內經濟治理的強勢領導力。
川普簽署的這份新行政命令核心內容是針對不同貿易夥伴採差別關稅待遇。對歐盟的商品採「差額補足」方式處理:凡現行美國海關對該項商品課徵之從價稅若未達15%,則加徵至滿15%;若已達或超過15%,則不再額外加稅。至於未列入附錄一的其他國家與地區,一律課徵額外10%的從價稅,並自命令發布後7日(即2025年8月7日凌晨12:01)起正式生效。為免混亂,過渡期內若商品已於8月7日前裝船並於10月5日前完成報關者,仍得適用舊有稅率,作為過渡安排。
在防堵「關稅套利」方面,此次命令特別加重打擊「轉運避稅」行為。凡被美國海關總署(CBP)查獲以第三地規避新制者,該商品將被直接課以懲罰性40%的額外從價稅,且須承擔其他罰鍰與處分,相關罰鍰不得申請減免。CBP、商務部與貿易代表署每6個月將公布疑似轉運國與企業名單,納入政府採購與安全審查評估依據,建立更緊密的跨部會監管機制。
該行政命令也保留5月12日針對中國發布的第14298號行政命令效力,強調中國的關稅安排另案處理,不受本次命令影響。至於是否進一步擴大制裁或關稅調整,將視各國談判進度與對美國經濟安全的配合程度而定。
川普表示,一些貿易夥伴已與美國達成或接近達成實質貿易與安全承諾,顯示有意永久解決貿易不對等問題;然而仍有國家至今未展開談判或提出不具誠意的交換條件,甚至試圖報復美國的先前措施。對此,美國將不再被動接受,而是主動改變規則。
這一波政策變動,也立即牽動台灣內部政策與金融市場反應。金管會昨日在立法院財政委員會答詢時表示,自今年4月美方首次啟動互惠關稅命令後,金管會便啟動內部沙盤推演,並成立專案小組研議各種衝擊情境。當時以「最高關稅達32%」作為壓力上限模型進行模擬,銀行局長童政彰強調,儘管該假設情境相當嚴峻,但目前金融三業狀況穩健,企業貸款品質與銀行體系資本仍具抗壓能力。
童政彰指出,高關稅政策對銀行影響屬於「後段效應」,實際反映需待出口導向企業營收下滑後,才會波及放款與還款能力。然而,許多大型出口業者多已建立境外融資與發債管道,對本地金融系統依賴度有限。金融機構也已根據產業別調整授信曝險策略,針對如半導體、金屬、汽車零組件等高關稅敏感產業加強風控機制。
此外,銀行公會也已設立危機應對窗口,必要時可針對受影響企業啟動個案紓困或彈性調整。彭金隆強調,金管會不會預測台股點位變化,但會持續監控市場反應,並強化資訊透明度與政策穩定性,確保市場在面對國際經濟變局時具備足夠韌性與信心。
整體來看,川普政府此舉不僅是貿易政策調整,更是試圖重塑全球供應鏈與經貿規則的一環。對台灣而言,若無法及時與美方完成雙邊協議,恐將被納入高關稅名單,進一步侵蝕出口競爭優勢。後續台美談判成敗與否,將直接左右半導體、電子零組件等關鍵產業的未來走向,也將是金融市場與企業界下一波觀察焦點。
美國總統川普7月31日簽署新一波關稅行政命令,進一步修正先前4月頒布的《互惠關稅條例》,針對全球78個國家與地區調整從價關稅稅率。根據最新公布的附錄一(Annex I),台灣將被課徵20%額外從價稅,稅率高於日本與南韓的15%,顯示台美尚未完成實質貿易協議,恐將對出口產業造成一定壓力。
此次調整中,15%被視為「基本互惠門檻」,共計有45個國家落在此範圍,占總體近六成,包括日本、韓國、以色列、挪威等國。另一極端,則有如緬甸、寮國、敘利亞等政治風險高或與美方敵對的國家,遭課徵高達35%至41%的懲罰性關稅。台灣所處的20%稅率區間,則被視為「談判壓力帶」,與越南、印度、泰國、菲律賓等主要亞洲出口國同列,反映美方對於尚未完成貿易協商國家的施壓意圖。
歐盟則採取差額補足原則:若商品目前在美國海關欄位:(Column 1)中稅率低於15%,則補足至15%;若已達15%以上,則不加徵額外稅率,顯見美方對其主要盟邦採取較具彈性處理方式。
此外,僅有少數國家如英國、巴西與福克蘭群島,被列入10%低稅率名單,被解讀為美方視為優先戰略夥伴或已完成初步談判者的「獎勵級待遇」。
整體觀察,美國此次修訂並非單純針對貿易赤字,而是融合地緣政治與國安考量,明確將各國區分為「戰略合作」、「中立觀望」與「高風險對手」三類。台灣雖在貿易上與美方互動頻繁,然而由於尚未完成實質性雙邊自由貿易協定,導致無法獲得15%以下的優惠稅率,後續是否能儘速敲定協議,將是化解出口壓力的關鍵。
專家分析,台灣此次未能列入基本門檻級,顯示美方對於市場開放與結構性改革仍有具體期待。未來若無進一步突破,20%的額外關稅恐將成為半導體、機械零組件等對美出口產業的一大成本障礙。外界普遍預期,隨著台美貿易談判進入最後階段,關稅政策仍可能出現轉圜空間,關鍵在於雙邊是否能及時交出成果。
▲川普簽署新行政命令,公布78個國家的關稅,其中,台灣為20%,昨日包括金管會在內的金融單位,以最壞的打算、最好的準備因應可能變化,目前看來,稍微可以鬆一口氣。川普在個人社交媒體上,再次自吹自蕾,宣揚自己為美國經濟帶來的重大貢獻。(圖/翻攝自Truth Social Media)
▲川普簽署新行政命令,公布78個國家的關稅,其中,台灣為20%,昨日包括金管會在內的金融單位,以最壞的打算、最好的準備因應可能變化,目前看來,稍微可以鬆一口氣。川普在個人社交媒體上,再次自吹自蕾,宣揚自己為美國經濟帶來的重大貢獻。(圖/翻攝自美國白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