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中心/朱祖儀報導
▲美國對等關稅政策帶給台灣不少產業壓力。(圖/翻攝自Donald J. Trump臉書)
美國對等關稅已於7日中午生效,台灣方面是對等關稅20%加上原有關稅,掀起不少討論。對此,旅美教授翁履中指出,這次疊加關稅及新台幣匯率升值,等於「競爭力一次性削弱30%」,他認為現在政府採取的紓困和補助都是正確作法,但建議央行也適度讓新台幣貶值,替出口企業爭取喘息空間。
出口製造業面臨三重壓力 業界信心下滑
翁履中在臉書發文指出,「對等關稅疊加效應,台灣出口競爭力流失風險上升,穩住產業信心是當務之急」,現在台灣出口製造業正承受美國暫時性20%對等關稅、新台幣升值及貿易談判遲遲未果的三重壓力。如今經濟部證實,7日生效的並非單純的20%,還必須在既有最惠國(MFN)稅率上加徵,使出口競爭力進一步下滑。
翁履中表示,在這次的關稅衝擊下,傳統製造業如金屬工具機、緊固件、不鏽鋼面板等仍是首當其衝的犧牲者,今年新台幣升值約9%,等於在關稅外又多一層壓力,「業界反映已有訂單延後或取消,信心下滑。超過3000名業者參加經濟部與美方律師舉辦的線上說明會,凸顯市場對新規的不安。」
▲翁履中指出,除了疊加關稅之外,新台幣升值等於給業界多一層壓力。(圖/資料照)
台灣未與美國簽FTA 出現結構性劣勢
翁履中認為,這次的衝擊數字說得很清楚,「工具機等產品原本稅率2-4%,加上20%對等關稅將會是20-24%以上,再疊加今年9%的匯率升值影響,等於競爭力一次性削弱30%左右。」因為其他有跟美國簽訂FTA的國家,可以豁免各國對等關稅以外的一般稅率。
翁履中指出,值得注意的不只是工具機產業的困境,台灣其他出口產品同樣遇到疊加關稅影響,台灣作為出口導向經濟體,當台灣持續加大對美國市場的依賴,無法簽訂FTA或是任何貿易協定,如今遇到關稅戰,就呈現出明顯的結構性劣勢。他認為現在應該是政治休兵、全民共體時艱的時刻。
翁履中喊話央行 盼替出口企業爭取空間
翁履中表示,政府目前採取的紓困和補助是正確的做法,毫無疑問是幫助產業的第一步,但在國際談判桌上仍有限,他建議央行也應該適度讓新台幣貶值,替出口企業爭取喘息空間,「目前的租稅減免與低利、無息融資,從中央到地方政府相互配合,防止資金鏈斷裂或許都可以加速,加大力道。」
翁履中指出,這次關稅戰中,其實一般老百姓最關心的還是自己的工作和薪資還能不能養家糊口,因此現在媒體上或政治人物因為關稅而互相指責,除了宣洩不滿之外,實際上對台灣沒有幫助。雖然台灣有來自中國的壓力,但現在最明顯的共同壓力原來是美國關稅戰,認為台灣目前政策應該要先穩住國內陣腳,撐過關稅戰前期。
翁履中也說,「當美國遇到關稅戰的反作用力,幾個月後做出調整的可能性不低!」現在應利用台灣的經濟實力穩住產業,不僅是守住台灣產業的必要,也是未來的談判桌上多一分底氣的關鍵,「對,聽起來很樂觀,但是,台灣沒有悲觀的本錢,更沒有內耗的理由!」
▲翁履中認為,先穩住台灣產業,未來在談判桌上更有底氣。(示意圖/資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