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品嘉建設 創辦人 胡偉良

( 圖 / 資料圖取自freepik )
台灣房市正經歷一場未明言卻深刻的結構轉變。驅動市場從數十年來的「成家立業=必買房」傳統觀念,在年輕世代中逐漸瓦解,取而代之的是對現實壓力的理性計算與價值重估。與此同時,全球政經格局的動盪,特別是潛在的川普關稅政策,正為台灣房市的支柱——科技產業——帶來巨大變數。這兩股力量交織,使市場走向「高價僵固、量能萎縮」的新格局。
一、購屋心態轉變:從「夢想」到「務實計算」

( 圖 / 資料圖取自freepik )
年輕人的購屋決策已從情感驅動轉為冷靜的財務分析,這是對高房價、停滯薪資與人生優先序的綜合反應。
1. 財務優先序重組:與其被簡單歸類為「及時行樂」,更精確的說法是「體驗優先於資產」。年輕世代不願將所有資源押注於遙不可及的購屋目標,而是選擇:(1) 投資自我成長;(2) 累積生活體驗;(3) 保持資金流動性。
2. 租屋成為具吸引力的替代方案:租屋市場的專業化與多元化(如包租代管、服務式公寓)提供了穩定且品質不俗的居住選擇,降低了「非買不可」的急迫性。「租屋彈性」與「購屋沉重」形成鮮明對比。
3. 市場菁英化與階級固化:能順利進入購屋市場的年輕人,多屬「資本勝利組」,其家庭資源或自身職業(如科技業、醫師、金融業)能跨越超高門檻。這不僅凸顯了貧富差距擴大,也使房市成為世代與階層流動停滯的顯著指標。
二、市場結構性變化:M型化社會的房市縮影

( 圖 / 資料圖取自freepik )
需求端的轉變正徹底重塑供給面與市場樣貌。
1. 產品與區位分化:蛋黃區的小宅產品成為高所得首購族的唯一選擇;蛋白、蛋殼區缺乏重大建設題材,目標客群購買力衰竭;豪宅市場則因高資產族群的保值需求而幾乎脫鉤。
2. 價量背離的僵局:房市陷入「買方等跌、賣方不降」的長期僵持。建商土地成本高昂,屋主持有稅負低且多無資金壓力,導致降價誘因不足,「量縮不跌」將可能成為市場基調。
三、川普關稅的潛在衝擊:對房市支柱的壓力測試
1. 衝擊傳導鏈條:美國關稅提高 → 台灣出口與科技業獲利下滑 → 企業緊縮成本(凍薪、裁員、減少分紅) → 員工所得與就業安全感下降 → 高額消費(房、車)需求延後或消失。受創的不僅是科技業,還包含與其緊密相關的金融、法律與服務產業。
2. 央行政策的兩難困境:關稅戰若引發台幣貶值,將加劇輸入性通膨。央行若為穩定物價而升息,將加重房貸負擔;若維持低利以護房市,則恐放任物價上漲,侵蝕民眾購買力。貨幣政策空間將被大幅壓縮。
四、未來展望與策略建議:在不確定性中尋找韌性
1. 市場趨勢:
- 短期(1-2年):仰賴政策補貼(如新青安房貸)維持基本動能,M型化加劇,交易量低檔。
- 中期(3-5年):若產業能轉型分散市場,房市可望軟著陸;若受創深,修正將從外圍區開始。
- 長期(5年以上):少子化成為主導利空,市場步入成熟甚至收縮期,區位與產品品質的重要性遠超普漲預期。
2. 風險升級:
- 政策不確定性風險:若經濟下行仍推打房措施,恐壓垮市場信心。
- 全球衰退風險:台灣作為小型開放經濟體,難以防禦全球衰退衝擊。
3. 多元因應策略:
- 對開發商:轉型建造高齡友善宅、永續節能宅與優質租賃住宅。
- 對政府:停止市場干預的搖擺政策,聚焦於提升實質薪資、健全租賃市場與加速都更。- 對購屋者:回歸居住本質,審慎評估負擔能力,確保現金流穩健。
五、胡偉良觀點:結構轉變的時代

( 圖 / 資料圖取自freepik )
品嘉建設胡偉良認為,台灣房市已告別「齊漲齊跌」的時代,未來將是個案表現的市場。地緣政治、產業動能、人口結構與社會財富分配等宏觀因素,其影響力將遠大於傳統供需分析。
市場真正的脆弱性,不在於價格可能下跌,而在於若交易流動性長期枯竭,將削弱房市作為資產的根基價值。最終,一個健康房市的根基,不在於價格高低,而在於整體經濟活力與社會資源分配的公平正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