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中心/師瑞德報導

台灣資本市場持續展現強勁實力,外資眼中的標竿企業榜單再度揭曉。台灣董事學會於日前舉辦「2024外資精選台灣100強暨金融10強頒獎典禮」,公布第四屆「Taiwan FINI 100」榜單。今年百強企業中,科技業多達71家,顯示外資對台灣科技供應鏈與創新能力的高度肯定;台積電依舊穩居第一,欣興電子、廣達、華碩、日月光、群聯、國巨、嘉澤端子、華城電機與奇鋐科技緊隨其後,構築出台灣經濟競爭力的核心陣容。
金融十強則由元大、中國信託、上海商銀、彰化銀行、京城銀行、群益金鼎證券、兆豐金、台新金、台中商銀以及凱基金控獲選。這份榜單同時也表揚12家「中堅潛力獎」得主,包括91APP、宜特科技、寶島光學、緯創軟體、八方雲集、達爾膚生醫等,凸顯外資評估不僅看重產業巨擘,也積極尋找具備成長力道與國際化潛能的中小型企業。
主辦單位表示,FINI 100榜單模擬外資法人選股邏輯,從公司治理、營運績效到國際化能力進行全面評估。今年169家入榜企業(含潛力股)中,有82家公司在上市初期市值不到5億美元,平均僅1.84億美元;但經過十多年成長,如今平均市值已達25億美元,翻漲逾13倍。
研究顯示,這些企業普遍經歷長達8年的成長停滯期,期間公司規模難以擴大,經營團隊與組織架構也面臨嚴峻考驗。然而,一旦跨越市值10億美元的臨界點,成長曲線隨即加速,平均只需6年就能讓市值再翻三倍,充分展現韌性與爆發力。
目前百強企業的總市值占整體台股市場的46%。從市值規模分類來看,中型企業(5億至50億美元)最多,有62家;大型企業(50億美元以上)則有24家;小型企業(低於5億美元)僅14家。
從行業別分布來看,科技業獨占鰲頭,高達71家入榜;傳產19家,消費品7家,地產2家,醫療保健1家。台積電領銜科技產業,不僅是市值、獲利與治理的模範,也為整體台灣供應鏈建立「護城河」。緊隨其後的欣興電子與廣達,則受惠於AI、伺服器與高速運算需求;群聯與嘉澤則在記憶體與連接器領域展現競爭力;奇鋐科技與華城電機則代表散熱與電力設備領域的崛起。
金融業方面,元大、中信與上海商銀持續受外資青睞,憑藉穩健的獲利模式與市場規模,躋身金融十強。凱基金控則是首度入榜,反映金融產業在數位轉型與永續金融上的新亮點。
根據董事學會統計,百強企業在財務表現上全面領先市場。2021年至2023年,百強企業營收年複合成長率為2.4%,明顯優於市場平均的-2.65%。2023年淨利率達15.5%,是市場平均5.8%的2.7倍;股東權益報酬率(ROE)則達16%,是市場平均5.19%的三倍。
市值表現同樣亮眼,百強企業的平均市值為33億美元,是市場平均的3.7倍(不含台積電市值)。外資持股比例亦顯著偏高,平均達26%,是市場的三倍,且外資持股年增幅達6.2%,顯示外資長期加碼意願強勁。
除了榜單頒獎,台灣董事學會同時舉行「2025董事學會年會」,以「共治年代下的標竿作為」為主題,發布第十二年的《台灣董事會白皮書》。發起人蔡鴻青博士指出,台股總市值已突破80兆元,資本市場正處於最佳時刻,但企業發展卻出現「兩極化」:大型企業持續壯大,小型企業競爭力卻快速下滑。
白皮書點出,台灣家族企業正邁入「共治年代」,經營權與管理權逐漸分離,董事會治理的重要性日益凸顯。蔡鴻青強調,股東角色應由「股東行動主義」轉向「股東夥伴主義」,強調長期承諾與價值共創;而中堅潛力企業則是台灣市場的「明日之星」,如何突破成長瓶頸,將取決於能否落實多元成長與打造「行動型董事會」。
會中,大亞集團董事長沈尚弘分享企業轉型策略,提出「Double E布局」,深耕能源(Energy)並拓展新興事業(Emerging),透過企業創投建構第三成長曲線。他強調,創新不是放棄既有事業,而是透過創造新價值來延續企業壽命。
統一企業副總經理劉宗宜則分享,併購是多元成長的重要途徑,不僅帶來新市場、新產品與新服務,更能拓展新生態系。他強調,成功的併購策略應把握「戰略如山,執行如水」,才能兼顧方向與靈活。
研華科技獨立董事張明輝提醒,上市櫃後企業所有權與經營權必然分離,董事會應強化治理功能以保護股東權益,尤其對多數家族企業而言,董事會治理是家族與企業治理的關鍵紐帶。敏盛醫療體系執行長楊弘仁則分享家族溝通與企業治理經驗,並揭示敏盛從傳統醫療跨足智慧健康的藍圖。
整體來看,「外資精選台灣100強」不僅是企業成就的象徵,更反映外資投資邏輯:穩健財務體質、清晰成長路徑與完善治理架構,是入榜關鍵。法人分析,隨著地緣政治挑戰與全球經濟波動加劇,外資更傾向投資具長期競爭力與治理韌性的公司。
科技巨頭如台積電無疑是外資眼中的核心配置,但榜單中愈來愈多中堅企業的身影,意味外資資金正在加速分散,尋找下一批具備國際潛力的台灣之星。對台灣市場而言,這份榜單不僅是國際資本檢視的標準,也將成為企業邁向永續經營與國際化的重要里程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