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中心/師瑞德報導

中國海關稅局嚴查「買單出口」,深圳公佈9起案例。由於不少台商在中國經營時也使用此模式,短期省事,卻潛藏退稅流失、外匯不合規與稅務補繳風險,衝擊營運。買單出口雖便利,但放棄退稅、外匯流混亂、成本無法入帳,將直接侵蝕企業利潤。專家提醒,在中國的台商若再沿用此做法,恐面臨高額補稅與罰款。()
中國海關稅局近期加大對「買單出口」的查緝力道,深圳市稅務局一次性公佈了9起案例,宣告這一長年存在於外貿灰色地帶的操作方式將被全面整治。由於不少台商在中國經營時,為了節省流程與成本,也曾透過「買單出口」方式出貨,如今隨著政策趨嚴,恐將直接影響台商在當地的營運模式與資金安排。
安侯建業KPMG 提醒,對部分台商而言,過去透過「買單出口」省去繁瑣流程,雖短期內看似便利,但長期卻可能帶來退稅流失、外匯無法合規入帳,以及稅務補繳等問題。隨著中國金稅四期全面升級,稅務局可回溯多年審查,涉及台商若被認定觸法,除了補稅,還可能列入失信名單,影響融資與跨境交易。
在中國經營的台商應及早調整策略,避免依賴「買單出口」模式,透過正規出口與跨境電商平台,才能降低法律與財務風險,確保長期經營穩健。
所謂「買單出口」,是指沒有進出口權的企業或個人,透過購買其他企業的報關單證來完成出口流程。對部分中小型外貿商而言,買單出口看似門檻低、速度快,不必處理繁瑣的退稅與核銷手續;也有業者因產品貨值低、退稅率不高,選擇省事不走正規途徑。
然而,這樣的「便捷」背後卻潛藏極高風險。實務上,海關主要關注商品真偽是否與報關單一致,稅務機關則重點審核出口貨物是否確屬報關單位,以及是否符合退稅條件。這種監管分工,意外為企業操作留下灰色空間。若買單企業放棄退稅,由賣單企業代為申報出口退稅,並透過非法發票操作,便可能構成「出口騙稅」,觸法風險極大。
也因此,中國國家稅務總局在 2025 年 7 月 7 日發佈第 17 號公告,將「買單出口」納入規範監管重點,要求各地稅務機關加強審核,並與海關、銀行聯動,追查可疑交易。
安侯建業KPMG 中國稅務投資部會計師劉中惠指出,「買單出口」最大的問題,是企業以為交給報關行就能規避風險,卻忽視背後的法律與財務隱憂。他提醒,買單出口存在三大結構性風險,長期下來會直接侵蝕利潤:
一、放棄退稅紅利
出口退稅是外貿企業的主要利潤來源之一。但買單出口因使用他人報關抬頭,缺乏正規單證,無法自行申報退稅,相當於白白放棄這筆利潤。
二、外匯資金流混亂
「誰出口、誰收匯」是外匯管理核心原則。買單出口若收匯方與報關單不符,稅務部門往往將其視為內銷收入,要求補繳增值稅與附加稅,嚴重壓縮毛利。若選擇透過地下錢莊結算,甚至將外匯收入存入個人帳戶,則涉及逃稅、洗錢風險。近年稅務機關與銀行強化反洗錢監控,個人帳戶若出現大額未申報交易,很容易被列入黑名單,還可能出現「錢貨兩空」的情況。
三、成本核算失真
部分企業因收入未入帳,擔心成本無法匹配,選擇不向供應商索取發票。但缺乏合法發票,將導致庫存成本無法入帳,在所得稅清算時,無票支出不能稅前扣除。以 25% 企業所得稅率計算,成本直接增加 25% 稅負;若稅務局認定為隱匿收入,還可能被追繳補稅與罰款,最終實際稅負大幅上升。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貨物進出口管理條例》及《海關法》規定,以偽造或購買報關單證的方式出口,屬於嚴重違法行為。輕則遭受罰款,重則涉及刑事責任。對企業而言,不僅是財務損失,更有可能牽連高層負責人,進一步影響公司經營與信譽。
隨著金稅四期的全面推進,稅務機關監管能力大幅提升。透過大數據交叉比對,稅務、海關、外匯管理局與商檢單位可共享資訊,從敏感商品、異常增長趨勢、異地報關等指標,快速鎖定可疑企業。除了報關行,貨代、實際貨主最終都將納入追查對象。
劉中惠提醒,稅局的回溯審查可長達數年。一旦查實涉及騙取出口退稅、虛開增值稅專用發票、逃稅或非法經營等情況,不僅需補繳稅款,還可能列入「失信名單」,影響企業融資與商業合作,後果相當嚴重。
對外貿企業而言,買單出口曾被視為便捷的權宜之計,如今隨著監管趨嚴與違法成本大幅增加,這條灰色路徑已難以為繼。專家建議,中小企業若缺乏出口資質,應積極透過合規途徑申請,或借助跨境電商平台合法出口,以降低法律風險。
在全球供應鏈加速重整的大背景下,中國官方對出口合規的要求只會越來越嚴格。「買單出口」模式或許即將走入歷史,外貿企業唯有強化內部合規、規劃正規報關與退稅流程,才能在激烈競爭中長久立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