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立iNEWS

星級上將大閱兵!航太國防展登場 490家廠商齊聚創史上最大規模
  • A-
  • A
  • A+

財經中心/師瑞德報導

 

2025台北國際航太暨國防展盛大登場,400家廠商、15國國家館齊聚,規模創新高。海鯤號潛艦、福衛八號衛星首次亮相,展現台灣國防自主與太空實力。黃志芳強調,地緣政治推動無人機、無人船成軍工新興產業,吸引60國買主矚目,台灣正成全球防務科技鏈關鍵角色。(圖/記者師瑞德攝影)
2025台北國際航太暨國防展盛大登場,400家廠商、15國國家館齊聚,規模創新高。海鯤號潛艦、福衛八號衛星首次亮相,展現台灣國防自主與太空實力。黃志芳強調,地緣政治推動無人機、無人船成軍工新興產業,吸引60國買主矚目,台灣正成全球防務科技鏈關鍵角色。(圖/記者師瑞德攝影)

 

最多將級軍官聚集,全場館滿天星光閃耀的2025台北國際航太暨國防工業展(TADTE)與「台灣國際無人機暨無人載具展」今(18)日在南港展覽館一館正式開幕。主辦單位外貿協會表示,今年展會規模創歷史新高,自9月18日至20日連展三天,匯集來自14至15個國家、逾400家參展商,攤位總數超過1,400個,較上屆放大近五成;預先登記的國際買主來自60多國,顯示在地緣政治與科技浪潮交互推動下,國防航太已從傳統的政府採購場域,快速轉型為全球資本與技術密集匯聚的「成長型產業」。

外貿協會董事長黃志芳在開幕式致詞指出,今年展會的熱度僅次於台北國際電腦展(COMPUTEX)。若說AI點燃了電腦展的需求曲線,俄烏戰爭與中東衝突則徹底改寫了現代戰爭樣貌,讓無人機、無人船、精準彈藥、遠端感測與衛星通訊成為各國軍備升級的關鍵件。他直言,德國已宣布大幅擴編國防預算,歐洲多國亦接連跟進,這波結構性需求不僅改變軍火採購模式,也把「軍工+新科技」推上全球供應鏈的前台,對台灣產業而言,是挑戰,更是前所未有的新商機。

從展場規模與組成即可窺見風向。本屆TADTE以「Future Defense, Boundless Innovation」為主軸,聚焦「先進國防、永續飛行、韌性供應鏈與無人未來」。展區橫跨國防、航太、太空與無人載具四大領域,完整呈現從材料、關鍵零組件,到系統整合、測試驗證與後勤維保的價值鏈樣貌。美國、德國、捷克、波蘭等以「國家館」形式亮相,美國館更一次匯集洛克希德馬丁(Lockheed Martin)、RTX、GE Aerospace、Shield AI、DTC等指標企業,展出航電設備、精密武器、AI無人載具與後勤裝備等最新成果;歐洲館別則帶來感測、動力與機電整合方案,凸顯跨國分工與在地化佈局的雙軌趨勢。

值得注意的是,「無人化」與「智能化」成為今年展會的關鍵詞。戰場從「人進入、機器輔助」加速走向「機器先進、人後判斷」,不僅降低人員風險,更要求後勤、通訊與能源效率同步升級。受此驅動,無人機與無人船的產業鏈快速擴張,上游涵蓋複合材料、動力與電池、電控與導航模組,中游是飛控系統、航電與通訊整合,下游則延伸至戰術應用、邊境巡弋、海事搜索救援、災害勘查、管線巡檢與精準農業等多元場景。業者普遍認為,軍民雙用的技術堆疊與場域擴散,會在未來三到五年催生一波「從國防擴散到產業」的創新循環。

台灣的角色也在悄然轉變。以往國內企業多扮演國際供應鏈的零組件夥伴,近年在政府政策與產學合作的推動下,逐步向系統級與方案型供應商升級。例如,國內廠商在碳纖維結構、精密加工、熱管理、功率模組、衛星地面通訊與資安加固等環節,累積長年技術基礎,加上本土資訊電子優勢與AI軟體整合能力,開始在無人載具與防務通訊的整合案中占有一席之地。黃志芳坦言,台灣國際政治處境特殊,在軍事裝備採購上時常受制於地緣政治,這也迫使產業更重視「國防自主韌性」,包含在地化生產、備援供應與標準化測試環境的建立;長期來看,唯有把零組件、系統整合與驗證能力一起做強,才能在全球軍工產業的再洗牌中站穩腳步。

今年展會的展品與活動,同步對外呈現了台灣的「深度」與「廣度」。國防部規劃四大展區、51項新式裝備,外界矚目的HIMARS海馬士多管火箭發射系統也在展出之列,搭配聯合作戰概念,讓參觀者理解「精準、機動、分散」的戰場新邏輯。海域方面,國艦國造的代表作「海鯤號」潛艦首次在展覽中揭露設計脈絡與關鍵系統,顯示本土在關鍵鋼材、推進、聲學抑制與指管通資整合上的研發進度。太空領域,國家太空中心主導的「福衛八號(FS-8A)」光學遙測衛星星系預計10月搭乘SpaceX獵鷹九號升空,展期間「Taiwan Space 台灣太空形象館」將展示從光學載荷、星上資料處理到地面站銜接的完整流程,讓外界一窺台灣太空產業鏈的最新節點。

論壇活動是本屆的另一重點。9月18日登場的「國際太空產業論壇」聚焦「通訊韌性」與「衛星影像安全」,討論低軌星座的抗干擾設計、頻譜管理,以及遙測資料在國安與商業應用間的權衡;9月19日的「國際無人機產業論壇」則由歐、美、日多位產業領袖齊聚,就市場准入、跨境合作、驗證標準與量產管理交換觀點,試圖把「實驗室的技術」轉換成「場域中的解決方案」。主辦單位透露,兩場論壇的報名踴躍,與會者分布從國防承包商、系統整合商到零件供應鏈與新創團隊,顯示上下游的交流渴望強烈。

除了硬實力,也有軟性交流。大會舞台將由參展企業輪番發表無人載具系統、新世代通訊、高功率電池芯與AI應用等最新成果,透過現場互動讓參觀者把抽象技術具體化;「精選導覽」與「達人講堂」則把議題拉回公共視野。軍事觀察家「孝瑋」將以〈從世界航展及台北國防展焦點看台灣如何和世界接軌〉為題進行YouTube直播,解析國際趨勢下台灣的定位;「軍武安妮」則從日本軍事旅遊切入,談歷史遺跡、和平教育與文化體驗,提醒大眾:國防不只關於裝備,也關於社會共識與文化理解。

展會熱度高,挑戰也真切。軍民兩用技術的出口管制日趨嚴格,企業必須投入更多資源在法遵與供應鏈稽核;航太與防務產品的測試認證成本高昂,涵蓋空適、環境、電磁相容與資安等多重門檻,中小企業若無產學研與政府計畫支援,往往難以跨越;更何況國際招標強調長約與維保,對資本支出、備料策略與人才梯隊建置要求甚高。產業界私下也提醒,國內仍需建立更完備的測試場域與「沙盒」制度,加速原型落地、縮短驗證周期,才能與國際時程銜接;同時,標準化與模組化的深化,有助台廠在系統案中擴大可替換與可升級的比重,逐步從零件供應擴張到方案提供。

不過,機會與挑戰從來相生相伴。地緣政治帶來的「需求確定性」,與新科技推動的「效率革命」正在疊加:前者保證市場不會曇花一現,後者決定供應鏈的贏家排序。台灣在精密製造、資通訊與系統整合的交會點上,具備先天地利;而TADTE正是對外展示與對內串聯的場域。從展位上的人潮與論壇的問答可見,買主在找的不僅是零件,也是「可部署、可維保、可擴充」的解決方案;業者在談的不只是訂單,更是「產線轉型、數位孿生、供應韌性」的長期合作。當全球軍工重新編隊,誰能把硬體、軟體與服務綁成一條「可長可久」的供應鏈,誰就有機會成為下一個關鍵樞紐。

回望展場裡三個符號:海底的「海鯤號」、天上的「福衛八號」、與地面機動的HIMARS,像是為今年TADTE下了註腳,從海到空、由地至天,從硬體到AI,台灣正嘗試把「點」連成「線」,再織成一張面向未來的產業網。黃志芳在致詞尾聲說:「地緣政治讓世界重新計算風險,創新技術為產業打開新坐標。TADTE要做的,是把風險轉成動能,把坐標變成路線圖。」他也強調,在國際政治處境的現實前提下,國防自主的「韌性」與全球合作的「信任」同等重要,展會的價值,正在於把兩者同時放在台灣的產業地圖上。

展出自即日起至20日止,預先登記已開放,完成註冊即可取得個人化QR Code加速入場。主辦單位提醒,欲掌握國際太空產業論壇、國際無人機產業論壇與廠商新品發表時程,可至官方網站查詢最新議程與導覽動線;現場亦提供精選導覽服務,協助產業人士與一般民眾「看熱鬧,也看門道」。外貿協會表示,TADTE不是單次煙火,而是長期平台,盼藉由技術展示、商機媒合與政策對話,讓世界看見台灣、也讓台灣看見未來。

 

2025台北國際航太暨國防展盛大登場,400家廠商、15國國家館齊聚,規模創新高。海鯤號潛艦、福衛八號衛星首次亮相,展現台灣國防自主與太空實力。黃志芳強調,地緣政治推動無人機、無人船成軍工新興產業,吸引60國買主矚目,台灣正成全球防務科技鏈關鍵角色。(圖/記者師瑞德攝影)
2025台北國際航太暨國防展盛大登場,400家廠商、15國國家館齊聚,規模創新高。海鯤號潛艦、福衛八號衛星首次亮相,展現台灣國防自主與太空實力。黃志芳強調,地緣政治推動無人機、無人船成軍工新興產業,吸引60國買主矚目,台灣正成全球防務科技鏈關鍵角色。(圖/記者師瑞德攝影)

 

2025台北國際航太暨國防展盛大登場,400家廠商、15國國家館齊聚,規模創新高。海鯤號潛艦、福衛八號衛星首次亮相,展現台灣國防自主與太空實力。黃志芳強調,地緣政治推動無人機、無人船成軍工新興產業,吸引60國買主矚目,台灣正成全球防務科技鏈關鍵角色。(圖/記者師瑞德攝影)
2025台北國際航太暨國防展盛大登場,400家廠商、15國國家館齊聚,規模創新高。海鯤號潛艦、福衛八號衛星首次亮相,展現台灣國防自主與太空實力。黃志芳強調,地緣政治推動無人機、無人船成軍工新興產業,吸引60國買主矚目,台灣正成全球防務科技鏈關鍵角色。(圖/記者師瑞德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