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中心/師瑞德報導

面對全球淨零排放浪潮來勢洶洶,台灣企業推動ESG(環境、社會、治理)已從選擇題變成必修課。KPMG安侯建業聯合會計師事務所與台灣上市櫃公司治理協會共同舉辦《2025永續報導新趨勢論壇》,邀請主管機關與專家學者齊聚一堂,聚焦國際永續準則接軌、反漂綠風險、永續資訊揭露制度與驗證機制等重大議題,為企業敲響警鐘。
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副主委陳彥良在論壇中指出,全球正迅速推動企業永續揭露制度,國際永續準則理事會(ISSB)於2023年6月發布的兩項IFRS永續揭露準則,已獲超過36個國家採用,涵蓋全球57%以上的GDP,顯示未來ESG資訊透明化勢不可擋。
台灣方面,金管會早於去年推出「接軌藍圖」,並預計自2026年起分三階段,全面推動上市櫃公司在年報中揭露ESG資訊。這些資訊不只要揭露,還必須經董事會審議通過,正式納入企業治理架構中。陳彥良強調,永續揭露不只是法遵需求,更是提升企業競爭力與國際信賴度的關鍵。
所謂「漂綠」(Greenwashing),是指企業對外標榜環保、永續,但實際上根本沒有相符作為,甚至故意誤導消費者與投資人。KPMG法律合夥律師莊植寧指出,常見的漂綠手法包括資訊隱匿、虛假宣稱、誤導性標章使用與誇大成果陳述,一旦被揭發,將不只喪失市場信任,還可能面臨主管機關調查、商譽受損,甚至訴訟與金額龐大的罰款。
公平會委員顏雅倫也提醒企業,對外發表永續聲明時,應確保其內容具備「真實性」、「可驗證性」與「無誤導性」,否則極有可能踩上法律紅線。
台灣上市櫃公司治理協會理事長周俊吉在會中指出,面對國際 ESG規範不斷升級,企業不能再抱持觀望態度。未來企業不僅要揭露ESG數據,更需與財務報表一致,同步在年報中披露,避免形式主義或「只寫不做」的空包彈。
他強調,ESG已不再只是加分項目,而是攸關企業能否持續經營的重要基礎。若企業仍流於表面功夫,只會讓市場、投資人甚至消費者更快轉身離去。
安侯建業永續發展教育基金會董事長于紀隆指出,疫情後加上中美貿易戰影響,企業面臨供應鏈重組壓力,越來越多台商選擇透過跨國併購方式進入歐洲與美洲市場。然而這些國家的ESG法規十分嚴苛,以歐盟《Green Deal》為例,相關法條多達196項,企業若無法符合規範,恐將面臨高額罰款或退出市場的壓力。
KPMG因應此趨勢,自2025年起將派駐專業人員至德國,第一線協助台灣企業即時追蹤法規變動並提出因應策略,確保台商在佈局國際市場時也能守住ESG底線。
隨著規範加嚴,金管會證期局主任祕書黃仲豪表示,台灣將於2025年推出永續報告書數位產製平台,協助企業提升資訊透明度與可比性,同時也將推動企業揭露範疇一、二的碳排數據與減碳計畫,並規劃未來逐步擴及範疇三。
黃郁婷會計師則指出,永續資訊揭露目前面臨「數據碎片化」、「標準不一」、「驗證不足」三大挑戰。她建議企業不只要強化內部審查機制,也應引進第三方驗證機構,避免資料誤報或過度美化,導致「漂綠」風險與投資人信任流失。
KPMG安侯永續發展顧問經理鄭淑仁表示,目前歐盟超過190項與永續相關的法規,涵蓋範圍廣、產業多、門檻高。企業若要穩健在歐洲經營,必須從子公司層級開始建立完整的永續治理體系。
同時,副總經理謝孟哲也提醒,即使台灣企業未直接列入歐盟名單,也應開始導入如IFRS永續準則、TCFD(氣候風險揭露)、TNFD(自然風險揭露)、TISFD(社會不平等風險揭露)等新型架構,將永續目標納入企業策略與風險管理框架。他強調,未來企業若想在國際市場立足,不能只看短期報表,更要把「環境與社會責任」當作企業的核心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