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中心/廖珪如報導

AI浪潮從演算法走向實體硬體,台灣封測設備商鴻勁精密(7769)即將於10月28日掛牌上市,市場視其為AI測試與熱管理供應鏈的關鍵新增環節。市場認為,該公司在主動控溫與精密測試整合領域具備稀有技術,將補齊台股AI供應鏈的「測試空缺」。鴻勁的核心產品為ATC(Active Thermal Control)系統,能在–80°C至175°C間維持晶片運作穩定,高溫狀態下仍可輸出6至10千瓦冷卻功率,用於AI與車用晶片測試階段的熱管理。隨著輝達(NVIDIA)GB200、超微(AMD)MI400與特斯拉(Tesla)Dojo等高功耗晶片持續問世,控溫與訊號穩定性成為良率關鍵。
與傳統handler設備不同,鴻勁的ATC系統結合溫控與測試功能,並跨入CPO領域,公司正著手推進電測與光測的整合方案。電測部分持續結合高精度ATC系統,而光測則聚焦於光纖(Fiber)連接與對位(Alignment)技術的改良。隨著新型光纖連接(Fiber-Connect)方案成熟,預期明年底可進入整合與量產階段。
近年開發FAU對位模組,用於光通訊與高頻高速晶片測試。其最新ATC 6.1平台可支援microchannel lid、JEDEC大載盤與OHT自動搬運,已成為模組化AI測試平台,能與高效能運算(HPC)產線協同。市場觀察人士認為,鴻勁的技術壁壘在於「環境控制力」,定位類似於半導體版的Thermo Fisher。公司並非銷售單一設備,而是提供覆蓋整個測試過程的溫控解決方案。隨著全球AI晶片開發商自研趨勢明顯,包括Google、Amazon、Meta與Intel皆強化內部測試流程,鴻勁有望受惠。
公司已完成台、美、德三地佈局,其中美國子公司負責AI晶片工程測試業務,德國分公司則切入車用與MEMS領域。法人指出,鴻勁營運同步受惠三大成長軸:AI、電動車與光電應用。
財報顯示,鴻勁2023年每股純益19元,2024年升至32元,2025年上半年維持約三成淨利率。法人認為,其高獲利能力並非景氣循環所致,而來自技術門檻與高附加價值產品帶來的結構性溢價。分析師指出,鴻勁的掛牌意義不僅在於新增一檔AI概念股,更代表台灣AI供應鏈正從「算力」階段邁向「測試」與「熱控」整合階段。隨著CPO封裝與AI伺服器產線進入量產期,鴻勁可望成為確保系統穩定與良率控制的重要供應商。
三立新聞網提醒您:
內容僅供參考,投資人於決策時應審慎評估風險,並就投資結果自行負責。
投資一定有風險,基金投資有賺有賠,申購前應詳閱公開說明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