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立iNEWS

金價上不封頂!4,000美元不是終點?貝萊德:黃金長牛續航
  • A-
  • A
  • A+

財經中心/師瑞德報導

 

貝萊德韓艾飛強調,重點不在金價數字,而在上漲動能能否續航:央行去美元化年購金逾1000噸、財政赤字與貨幣貶值發酵,金礦獲利創高且估值仍低。建議依風險配置3%-5%黃金,聚焦趨勢、別困在點位。(示意圖/PIXABAY)
貝萊德韓艾飛強調,重點不在金價數字,而在上漲動能能否續航:央行去美元化年購金逾1000噸、財政赤字與貨幣貶值發酵,金礦獲利創高且估值仍低。建議依風險配置3%-5%黃金,聚焦趨勢、別困在點位。(示意圖/PIXABAY)

 

 

貝萊德全球主題與產業投資主管韓艾飛(Evy Hambro)10日來台直言,這波金價走高並非短線情緒,而是「貨幣長期貶值+央行持續買超+供給受限」三股力量推著走。他不預測價位,強調:「重點不在金價會到哪個數字,而是推升它上漲的動能是否持續。」

韓艾飛表示,主要國家長年以寬鬆與擴張財政支應赤字,「金價上漲不是偶然,而是財政結構導致的結果」。與其盯4,000美元等整數關卡,他更在意支撐邏輯:美元長期價值受債務拖累、實質利率回落、地緣風險不減,只要這些條件沒改變,「金價就有理由走得更高」。他說到,從4月上次訪台至今,金價已大漲逾五成,市場卻仍反覆質疑趨勢,這正顯示「數字不是答案,動能才是」。

他指出,全球央行近三年每年購金量都超過1,000噸,幾乎是過去的兩倍,外匯儲備中的黃金比重自2020年的10%升到約20%,雖仍低於1970年代逾60%的高峰,但方向明確。「自2009年以來,央行從淨賣出轉為淨買入,2022年後更明顯加速。」他強調,這是為分散美元風險的長期行為,不是短線題材。

在供給面,他指出中國已成全球最大產金國,且限制出口、同時自海外進口補庫存,全球新增供給增速偏慢、彈性有限。「今年第2季金礦公司每盎司利潤約1,600美元,第3、4季有機會朝2,000美元邁進。」他再強調,金礦股估值仍低於歷史均值與全球大盤,若金價維持高檔,明年配息空間可期,「礦業正處在價值重估期」。

對於「是否太擁擠」的質疑,他表示,許多機構仍低配黃金,從期貨與ETF的部位觀察,情緒並不過熱、結構健康。「配置比例沒有標準答案,要看風險承受度。」他補充,機構常見做法是配置約3%~5%的黃金;風險屬性允許者拉到5%~10%也合理。工具可用實體黃金、ETF或主題基金,作為抗通膨與資產分散的「戰術性配置」。

韓艾飛最後強調,黃金重估是全球金融結構自然演變的一部分,「金價上漲的背後,是法幣購買力持續流失與實體資產的價值重估」。在赤字與債務壓力未解之前,央行與投資人對黃金與礦業資產的長期需求,仍是支撐行情的底層動能。

 

貝萊德韓艾飛強調,重點不在金價數字,而在上漲動能能否續航:央行去美元化年購金逾1000噸、財政赤字與貨幣貶值發酵,金礦獲利創高且估值仍低。建議依風險配置3%-5%黃金,聚焦趨勢、別困在點位。(圖/記者師瑞德攝影)
貝萊德韓艾飛強調,重點不在金價數字,而在上漲動能能否續航:央行去美元化年購金逾1000噸、財政赤字與貨幣貶值發酵,金礦獲利創高且估值仍低。建議依風險配置3%-5%黃金,聚焦趨勢、別困在點位。(圖/記者師瑞德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