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立iNEWS

職場「甄嬛傳」!拿你的血去暖別人的飯碗?上班族靠AI逆襲!
  • A-
  • A
  • A+

財經中心/師瑞德報導

 

PwC 調查揭示,GenAI 已在職場創造「血腥的薪資鴻溝」。僅13% 的「AI貴人」每日使用工具,便能獲得94%的生產力紅利,輕鬆坐穩鐵飯碗。然而,80%的「基層奴才」卻連學習資源都匱乏!領導者若不重新設計流程,AI 將從「全員夥伴」淪為「皇后」的武器,迫使基層拿自己的血去暖別人的飯碗!(圖/資料畫面)
PwC 調查揭示,GenAI 已在職場創造「血腥的薪資鴻溝」。僅13% 的「AI貴人」每日使用工具,便能獲得94%的生產力紅利,輕鬆坐穩鐵飯碗。然而,80%的「基層奴才」卻連學習資源都匱乏!領導者若不重新設計流程,AI 將從「全員夥伴」淪為「皇后」的武器,迫使基層拿自己的血去暖別人的飯碗!(圖/資料畫面)

 

 

PwC調查揭示,GenAI已在職場創造「薪資鴻溝」。台灣僅13%員工每日使用AI,但其中94%生產力提升,待遇與工作保障更優。然而,基層員工僅20%獲足夠學習資源。領導者必須重新設計工作流程,將AI轉化為全員夥伴,而非少數菁英工具,避免職場技能斷層擴大。() 

先別管突飛猛進的Ai會不會泡沫化,現在可以確定的是,萬一你不會用AI,恐怕你會先泡沫化!PwC近日發布《2025希望與恐懼調查報告》(2025 Global Workforce Hopes & Fears Survey),對全球48個國家與地區、共4萬9,843名受訪者進行問卷調查,其中包含413名台灣員工。結果顯示,過去一年每天使用生成式AI(GenAI)工作的人,無論在生產力、工作保障,甚至薪資成長上,都明顯優於不常使用者,但真正願意把GenAI變成「日常工具」的員工,目前仍是少數族群。

調查指出,與在工作中不常使用GenAI的員工相比,每日使用GenAI者在過去一年明顯感受到職場上的「三大升級」:生產力、工作保障與薪資。從數據來看,全球有92%的每日使用者認為自己的生產力有所提升,台灣更高達94%;在工作保障方面,全球有58%、台灣有55%的人覺得職務穩定度變好;至於薪資,全球52%的每日使用者認為收入提升,台灣雖相對保守,仍有38%感受到待遇成長。

換句話說,那些把GenAI真正融入日常工作流程、每天開來用的員工,已經開始拿到「早用者紅利」。資誠人資管理顧問公司董事長桂竹安指出,每天使用AI的員工,已經在生產力、工作保障與薪酬三個面向上,看見具體成果。「但如果企業只停在開課訓練,卻沒有重新設計工作內容、重新定義人機協作關係,GenAI就不會成為真正的成長引擎,反而只是一次錯失的機會。」她說。

在職涯信心方面,全球每日使用GenAI的受訪者中,有69%對未來一年自身職務持樂觀態度,明顯高於不常使用者(51%)與從未使用者(44%)。不過,台灣情況略有不同:每日使用者的樂觀比例為44%,與每週使用者(40%)、每月使用一次者(41%)差距不大,顯示台灣員工對未來職涯的信心,並不完全只取決於AI使用頻率,也受到產業結構與整體景氣感受影響。

從使用普及度來看,AI已逐漸走進職場,但距離「全面日常化」仍有一段路。調查顯示,全球有54%的受訪者表示,過去一年曾在工作中使用過AI;台灣則有64%,明顯高於全球平均,顯示台灣勞工在實際導入AI工具上並不落後。

然而,若將標準拉高到「每天使用GenAI」,數字立刻縮水:全球只有14%的受訪者每天使用GenAI,台灣則為13%,大約都停留在一成多的水平。至於被視為下一階段應用、能主動協助完成多步驟任務的「代理式AI」(Agentic AI),每日使用者比例更低,全球與台灣皆僅有4%。

換言之,把AI當成偶爾使用的輔助工具,已經不算少數;但將GenAI真正嵌進每日工作節奏的人,目前仍是少數先行者。

在AI快速進場的同時,企業雖積極投資於「技能提升」與培訓計畫,但資源分配卻不平均,形成新的職場鴻溝。調查顯示,全球只有51%的非管理職員工認為自己擁有所需的學習與發展資源,管理職則有66%,高階主管更高達72%。

台灣數字更顯極端:非管理職中,僅20%覺得公司給的學習資源足夠;管理職則為46%;高階主管則有83%自評資源充足。這代表越接近決策圈的人,越能獲得系統性的技能升級投資;越在第一線的人,越容易覺得「輪不到自己」。

若再聚焦於GenAI的使用族群,差距更加明顯。全球有75%的每日使用GenAI員工認為自己擁有足夠的學習與發展資源,台灣的比例則為47%;反觀不常使用GenAI者,覺得資源足夠的比例明顯較低(全球59%、台灣32%)。**已經在用AI的人,更有機會學更多AI;還沒開始的人,連站上起跑線都不容易**,這也預告未來職場可能出現新的技能斷層。

在學習文化上,全球平均有54%的受訪者認為,其所在團隊會把失敗視為學習與成長機會,其中科技業比例最高(65%),運輸與物流業則僅47%。台灣則只有30%的員工有同樣感受,但在電力與公用事業(71%)、農業(67%)、專業服務業(54%)相對較佳,運輸與物流業則僅有5%員工認為失敗可以被視為學習機會,顯示各產業文化差異極大。

整體而言,全球約有七成受訪者表示,每週至少一次對工作感到滿意,看似不差,但壓力信號同時存在。調查指出,全球有55%的員工正承受財務壓力,台灣則略低,為48%;全球有35%、台灣有34%的受訪者,每週至少一次覺得工作量不堪負荷。世代之間也有差異:全球Z世代(18至28歲)有42%表示經常感到工作壓力過大,而台灣則以千禧世代(29至44歲)最有感,有39%每週至少一次覺得工作負荷超標。

在職涯展望部分,全球有53%的員工對自身職務未來感到高度樂觀,但非管理職僅有43%,高階主管則高達72%,顯示職位越高,對未來越有信心。相較之下,台灣僅26%的受訪者對自己職務的未來「高度樂觀」,其中非管理職僅13%,高階主管則有66%,與全球趨勢大致一致,但普遍信心明顯偏低。

對於「是否了解組織長期目標」,全球有64%的員工給出肯定答案;然而在台灣,僅有37%的受訪者表示清楚公司長期方向,遠低於全球平均。進一步拆解,台灣非管理職中僅25%覺得自己了解組織長期目標,Z世代則為32%。這顯示,許多員工一方面被要求提升效率、學會使用AI工具,另一方面卻對公司真正要帶大家走向何方感到模糊。

薪資與職涯向上流動,是員工信心的重要來源。調查指出,過去一年全球只有43%的受訪者獲得加薪,台灣則更低,僅34%;獲得升遷的比例更少,全球為17%,台灣只有14%。

更值得注意的是,主動爭取的意願也同步降溫。今年主動提出加薪要求的員工比例,全球從去年的43%降至37%,台灣則從23%降到20%;主動尋求升遷的比例,全球從35%降至32%,台灣則從19%降到16%。在經濟環境不若以往樂觀的情況下,許多員工選擇先保住工作,而不是積極談條件,加深了「壓力在升、高度樂觀卻在降」的矛盾氛圍。

回到GenAI本身,這份調查清楚揭示一個現實:AI已經開始在職場創造兩種人,會用與不會用、每天用與偶爾用、已經拿到紅利的,與被留在原地的。這既是機會,也是風險。

桂竹安指出,若企業真心希望讓AI成為成長動能,而不是少數技術菁英的炫技工具,就必須重新思考整體工作設計與組織文化。她強調,領導者的責任,已不只是叫員工「去學AI、去用AI」,而是:在工作流程中騰出可實驗的空間,容許嘗試與犯錯;透過實際案例與內訓,建立全員都聽得懂、用得上的「AI共同語言」;讓員工在真實任務中,逐步把AI變成減壓與升級的數位夥伴,而不是額外的負擔。

PwC表示,《2025希望與恐懼調查報告》所呈現的,既是一張當下職場的X光片,也是一份未來數年的預告片。當GenAI逐漸走向普及,真正的問題或許已經不再是「AI會不會來」,而是在下一輪洗牌裡,你是每天用的人,還是只能在一旁看著別人用的人。

 

PwC 調查揭示,GenAI 已在職場創造「血腥的薪資鴻溝」。僅13% 的「AI貴人」每日使用工具,便能獲得94%的生產力紅利,輕鬆坐穩鐵飯碗。然而,80%的「基層奴才」卻連學習資源都匱乏!領導者若不重新設計流程,AI 將從「全員夥伴」淪為「皇后」的武器,迫使基層拿自己的血去暖別人的飯碗。(圖/翻攝自微博)
PwC 調查揭示,GenAI 已在職場創造「血腥的薪資鴻溝」。僅13% 的「AI貴人」每日使用工具,便能獲得94%的生產力紅利,輕鬆坐穩鐵飯碗。然而,80%的「基層奴才」卻連學習資源都匱乏!領導者若不重新設計流程,AI 將從「全員夥伴」淪為「皇后」的武器,迫使基層拿自己的血去暖別人的飯碗。(圖/翻攝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