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立iNEWS

AI會泡沫還是能兌現? 報告一次看
  • A-
  • A
  • A+

財經中心/廖珪如報導

AI人大建置因為近期美股大跌,被質疑是否可能有泡沫疑慮。/unsplash
AI人大建置因為近期美股大跌,被質疑是否可能有泡沫疑慮。/unsplash

AI人工智慧技術正在推動經濟發生深刻變革,包括企業在資本與勞動投資決策上的變化。PIMCO 經濟學家衛艾婷發文指出,正如我們在最新發布的PIMCO週期市場展望報告《關稅、科技、轉型》中指出,關稅似乎正在加速AI人工智慧的應用,企業在供應鏈轉移的背景下競相尋找新的商業機會,並透過提高生產力、減少勞動成本來抵消更高的成本。然而,許多人正在思考,AI人工智慧未來對企業、個人及整體經濟所能創造的價值,在當前市場估值中究竟反映了多少?

這項技術發展迅速,而大多數企業仍處於理解其能力的早期階段。AI人工智慧是否能快速釋放出新的、具變革性且可獲利的創意,或在美國經濟中引發類似「中國產業衝擊」的力量—即 2000 年代初期外包導致美國製造業基礎萎縮並結構性地改變勞動市場的時期—仍有待觀察。然而,產業估值與資本支出似乎都建立在AI人工智慧能同時實現兩者的假設之上。

直至今日,AI人工智慧能徹底改變企業營運、生產力及勞動市場的想法仍大多停留在理論層面。自Erik Brynjolfsson與Andrew McAfee的著作《第二次機器時代:智慧科技如何改變人類的工作、經濟與未來?》出版以來已超過十年,該書預測任務自動化將使機器能學習、推理與創造,並導致「巨大分化」;白領工作被取代、貧富差距擴大,以及贏者通吃的局面。隨著2022年ChatGPT等大型語言模型工具推出,以及模型效能顯著提升與廣泛採用,我們才開始看到這項技術對經濟的真實影響。理論正走向實踐。

今年,AI人工智慧熱潮的其中一項顯著特徵是業界競相建置龐大的運算能力,以訓練這些模型並支援不斷增加的每月活躍用戶(MAUs)。假設AI人工智慧將吸引數十億用戶(包括付費訂閱者),或透過代理、機器人、企業軟體整合及其他自動化互動形式等非人類應用創造重大價值。根據美國國民收入與產品帳戶(NIPA)資料,由美國經濟分析局(BEA)發布並作為國民生產總值統計的基礎顯示,自 2023 年以來,伺服器與晶片/圖形處理器(GPU)的進口增加了 1800 億美元,而資料中心結構支出約增加 160 億美元。這與最大AI人工智慧相關企業(即所謂的超大規模業者)報告的資本支出大致相符。同時,軟體、研究與開發的資本支出也在加速成長。

整體而言,AI人工智慧相關投資似乎為2025年美國整體投資成長貢獻了 1 個百分點。否則,美國投資趨勢原本應為停滯甚至收緊。若非伺服器與基礎設施相關組件為進口商品,AI人工智慧可能也為實質GDP成長貢獻了同樣幅度。我們估計,AI人工智慧相關活動在2025年上半年約貢獻了0.5個百分點的GDP成長。這對任何單一產業而言都是巨大的推力,令人聯想到1990年代網際網路興起時的光纖投資熱潮。

三立新聞網提醒您:

內容僅供參考,投資人於決策時應審慎評估風險,並就投資結果自行負責。
投資一定有風險,基金投資有賺有賠,申購前應詳閱公開說明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