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中心/師瑞德報導

所羅門(2359)本業連3季獲利,卻慘遭3.55億元匯損一拳打回虧損,EPS-1.00元!但智動化事業群營收狂飆76%成最大引擎。公司與NVIDIA合作人形機器人模擬,將AI視覺單價拉高一個零。市場看好2026年走出陰影,獲利將大幅彈升。股價能否衝破挑戰,全看智動化「硬數字」能否放量!
法人最新報告把所羅門(2359)定位成「智動化回溫+AI擴散」的交易型標的,維持區間操作評等。原因很直白:公司智動化事業群的終端應用正在變寬,從原本偏工廠端的機器視覺,延伸到半導體、面板、物流、汽車、製鞋、航太等更高單價、更高門檻的場域。當產業題材不像前兩年那麼狂飆時,所羅門這種「靠解決方案吃長單」的公司,評價自然回到個別表現。
從基本資料看,所羅門目前股本約17.15億元,股價對應市值約250億元左右,每股淨值約31.27元。籌碼面上,外資持股比約4.06%、投信持股比偏低約0.02%,董事監察人持股約20.24%,融資餘額約9,570張,現金股息配發率數據顯示仍有維持股東回饋的企圖。這結構意味著股價短線比較吃題材跟市場情緒,但中期能不能站穩,還是得回到智動化出貨與毛利的硬數字。
財報細節是這樣:所羅門2025年第二季營收10.42億元,季減14.33%,主因機電事業群前一季有大標案入帳、基期拉太高,第二季機電營收回落到4.25億元、季減24.35%。但值得注意的是,第二季整體營收仍是2024年第一季以來僅次於2025年第一季的次高水準。
毛利率也有回神,第二季升到23.74%,明顯優於第一季的19.23%,帶動本業連續三季維持獲利、營業利益約2,300萬元。問題出在業外:單季認列約3.55億元匯兌損失,直接把稅後淨利拖成虧損1.71億元,EPS落到-1.00元。也就是說,公司「體質」沒突然爛掉,是被匯率偷襲。
拉長到上半年看,所羅門1H25營收22.58億元、年增45.82%,多數事業群都在長。其中智動化事業群最猛,上半年營收6.00億元、季增76.34%,距離2024年全年7.85億元已經不遠;機電事業群上半年營收9.86億元、年增40.56%。以公司近年營收結構來說,機電約占30%到50%,智動化約20%到35%,光電製造約20%到30%,電子通路約5%到10%。現在的方向很明確:智動化要變成長線最大引擎。
法人點出的關鍵策略,是所羅門把智動化出貨模式升級。短期先把「單賣軟體」逐步轉成「整套解決方案」:過去一套純軟體賣1到2萬美元,現在整合硬體+AI視覺+系統後,一套完整方案可貢獻10萬美元以上營收。
智動化產品又分兩塊:一是跟機械手臂深度綁定的3D機器視覺(3D robotic vision),功能涵蓋3D亂堆取放、裝箱、上下料、焊接、去毛邊、噴塗等,客戶數已超過500家,且約三到四成會再回頭採購;另一是「單純機器視覺」(vision only),像瑕疵檢測、計數、OCR、條碼掃描等,是公司重要現金流來源。這些才是真正撐毛利的地方,不是靠喊AI就會自己長出來。
在2025台北自動化展,所羅門主打AI瑕疵檢測解決方案,強調用少量樣本就能建立穩定模型,還把傳統AOI量測和進階視覺分析工具融合,讓導入門檻變低、擴散速度變快。這套系統已打進製造、零售、餐飲、倉儲等傳產場域,並往半導體、面板等高科技客戶擴張。
同時公司發表整合 NVIDIA Jetson Thor、VLA模型 Isaac GR00T N1.5 與 NVIDIA Isaac Sim 的人形機器人模擬系統,讓使用者用自然語言指令就能在虛擬環境完成動作訓練,目標是縮短從模擬到垂直市場落地的時間。題材確實香,但市場會更在意:這些新技術能不能轉成「可重複賣的訂單」。
法人對接下來三年的假設偏正向但不誇張。營收預估2025年43.57億元、2026年47.84億元、2027年52.74億元;毛利約9.82億、11.51億、12.80億元;營業利益約0.92億、1.90億、2.60億元。稅後淨利則從2025年小幅虧損0.45億元,轉為2026年獲利2.95億元、2027年3.32億元,EPS估-0.26元、1.72元、1.94元。翻成白話:2025年是匯率跟轉型交錯的過渡期,真正的獲利放大點在2026之後。
所羅門現在的定位很清楚:智動化是長線主引擎、AI瑕疵檢測與3D視覺方案是毛利核心,人形機器人模擬系統提供估值想像。但股價要走得遠,得靠兩件事驗證:智動化完整方案出貨能不能放量、還有匯率別再把獲利一腳踢回去。投資人可以期待,但也別只靠期待。
三立新聞網提醒您:
內容僅供參考,投資人於決策時應審慎評估風險,並就投資結果自行負責。
投資一定有風險,基金投資有賺有賠,申購前應詳閱公開說明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