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立iNEWS

要五毛給一塊?越鑄越虧 央行呼籲:快把你家的零錢拿出來花
  • A-
  • A
  • A+

財經中心/師瑞德報導

 

美國停鑄1美分凸顯小額硬幣「越做越虧」。央行提醒台灣也有成本壓力,2023年1元硬幣單枚製造成本約1.5元,因此推動「硬幣再流通計畫」,呼籲民眾把家中硬幣拿出使用或加值儲值卡,活化閒置資金、降低鑄幣成本並節能減碳。(圖/翻攝自中央銀行網站)
美國停鑄1美分凸顯小額硬幣「越做越虧」。央行提醒台灣也有成本壓力,2023年1元硬幣單枚製造成本約1.5元,因此推動「硬幣再流通計畫」,呼籲民眾把家中硬幣拿出使用或加值儲值卡,活化閒置資金、降低鑄幣成本並節能減碳。(圖/翻攝自中央銀行網站)

 

「三輪車跑得快,上面坐個老太太,要五毛給一塊,你說奇怪不奇怪? 」,現實世界中,面額小的硬幣鑄造成本高於面額的現實,一點都不奇怪!美國1美分硬幣(penny)走到退場邊緣,背後不是情懷問題,而是「越鑄越虧、越用越少」的現實算盤。美國財政部評估,長年高於面額的鑄造成本已讓政策失去效率,因此決定停止新增供給,讓市場逐步以現有存量消化;短期內現金找零與定價會有磨合期,但整體成本與社會效率被認為利大於弊。中央銀行也藉此對照台灣硬幣再流通的必要性,呼籲民眾把閒置硬幣拿出來用。

中央銀行表示,美國財政部今年拍板停止生產新的1美分硬幣,象徵這款流通232年的小額硬幣正式進入退場階段。雖然市面上仍有約3,000億枚1美分持續流通,但由於缺乏全國一致的退場規範,未來在商家定價、找零與收銀系統調整上,仍可能帶來一段不確定期。

回顧1美分硬幣歷史,1793年由美國政府首度發行,1909年起正面改為前總統林肯肖像並沿用至今。然而硬幣雖常見,使用率卻逐年下滑,鑄造成本卻反向飆升。過去10年,每枚1美分生產成本已從1.3美分上升到3.69美分;美國政府在2024財政年度生產約30億枚1美分,成本高達1.17億美元、等於淨損逾8,500萬美元。

中央銀行引用里奇蒙聯準會研究指出,停用1美分後,若現金交易採四捨五入到5美分計價,全體美國消費者一年增加的負擔估計約606萬美元,遠低於政府持續鑄造1美分所付出的成本。換句話說,對民眾而言,零頭調整的「總帳」不大;真正的政策考量,是國家層級繼續補貼小額鑄幣是否划算。

其實1美分存廢爭論早已延燒多年。2013年2月,時任美國總統歐巴馬就曾公開批評,不該花大錢去鑄造民眾實際上很少使用的penny。今年2月,美國總統川普也在Truth Social直指「用超過2美分的成本鑄1美分硬幣太浪費」,並要求財政部停止鑄造新幣;同時間,美國參眾兩院也提出停止生產1美分硬幣的相關法案,讓停鑄方向更具政治與立法基礎。

中央銀行提醒,停鑄並不代表1美分立刻消失,它仍是法定貨幣,會在市場上持續一段時間。當存量逐步淡出後,商家可能把現金定價調整到最接近的5美分,但這也帶出新的公平性問題:電子支付仍以1美分作為最小計價單位,現金卻用5美分四捨五入,兩種支付方式若出現價差,可能引發爭議。

此外,停鑄1美分後,市場勢必需要更多5美分硬幣補位,但5美分硬幣本身的生產成本更高,單枚約13.78美分,讓「小額硬幣越鑄越虧」的結構性問題並未完全解除。

中央銀行也把美國案例拉回台灣。硬幣鑄造遵循多數國家的通例,由鑄幣機構負責、紙鈔則由央行發行;香港與澳門屬少數例外,由金融管理機構統籌硬幣與部分鈔券發行。台灣方面,2023年新台幣1元硬幣單枚製造成本約1.5元,已高於面額,顯示硬幣若被大量囤積、周轉率偏低,社會將付出更高的鑄造成本。

因此央行呼籲民眾支持「硬幣再流通計畫」,把家中囤積硬幣拿出來使用或加值,降低重鑄需求、節省社會資源,也有助節能減碳。央行也順帶拋出一個生活觀察:新台幣5角硬幣似乎正逐漸淡出日常交易,未來是否也會面臨類似的制度調整,值得持續關注。

 

美國停鑄1美分凸顯小額硬幣「越做越虧」。央行提醒台灣也有成本壓力,2023年1元硬幣單枚製造成本約1.5元,因此推動「硬幣再流通計畫」,呼籲民眾把家中硬幣拿出使用或加值儲值卡,活化閒置資金、降低鑄幣成本並節能減碳。(圖/翻攝自中央銀行網站)
美國停鑄1美分凸顯小額硬幣「越做越虧」。央行提醒台灣也有成本壓力,2023年1元硬幣單枚製造成本約1.5元,因此推動「硬幣再流通計畫」,呼籲民眾把家中硬幣拿出使用或加值儲值卡,活化閒置資金、降低鑄幣成本並節能減碳。(圖/翻攝自中央銀行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