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中心/王文承報導
▲圖恩指出,台灣之所以能成為全球晶片製造領頭羊,關鍵在於當地文化。(圖/翻攝自Pixabay圖庫)
新冠疫情期間爆發的供應鏈危機,促使美國及各國政府,加速將製造業回流,尤其是半導體為優先,在AI推動、高階晶片需求刺激下,各國布局更為積極。不過,並非所有國家的產業體系都具備製造高階晶片的能力。
根據《財星》雜誌報導,英國半導體公司Graphcore執行長暨董事長圖恩(Nigel Toon)指出,台灣之所以能成為全球晶片製造領頭羊,關鍵在於當地文化對「高品質製造」的重視。
圖恩表示:「人們常忽略背後的文化因素。為什麼最先進的半導體會出現在台灣、韓國和日本?因為這些地區真正重視高品質的製造,在當地社會中,這是一種被深信不疑的價值觀。但在北美,這種文化並不存在。」
他強調,台灣與韓國並非一開始就具備半導體優勢,而是因1990至2000年代的半導體產業外包浪潮,讓當地企業有機會專注於產業中的關鍵技術。以台積電為例,該公司採用荷蘭ASML製造的極紫外光(EUV)光刻機,為蘋果等大廠代工生產先進製程晶片,成功成為全球晶圓代工的核心力量。
儘管美國目前正積極推動本土晶片製造,例如台積電在亞利桑那州的投資已擴大至1,000億美元,但專家提醒,政府補貼固然重要,真正的挑戰是建立一個完整且專業的半導體文化生態系。圖恩強調:「你必須打造一個體系,讓每個人都能說:我掌握這個關鍵環節。同時,各經濟體之間也必須持續合作。」
在全球供應鏈重組與AI技術迅速崛起的背景下,半導體已不僅是科技產業的核心,更關係到國家競爭力的根本。台灣能在全球晶片戰局中脫穎而出,靠的並非短期政策補貼,而是長年累積的技術實力與對製造品質的深層文化認同。未來,若各國希望真正建立具競爭力的本土晶片產業,除了砸錢投資,更須從教育、技術、產業鏈合作到價值觀培養,打造出一個深耕製造、追求卓越的完整生態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