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立iNEWS

關稅一刀砍下來!台灣沒被豁免怎麼辦?三個錦囊妙計拿去配!
  • A-
  • A
  • A+

財經中心/師瑞德報導

川普簽署新行政命令,對台課徵20%對等關稅,8月7日生效,關稅新令衝擊傳產出口,台灣鋼鐵與工具機等產業首當其衝,KPMG提醒企業盡快盤點產品與供應鏈,應對潛在風險,目前仍處過渡期,台灣企業須加快調整策略與應變作業。(示意圖/PIXABAY)

▲川普簽署新行政命令,對台課徵20%對等關稅,8月7日生效,關稅新令衝擊傳產出口,台灣鋼鐵與工具機等產業首當其衝,KPMG提醒企業盡快盤點產品與供應鏈,應對潛在風險,目前仍處過渡期,台灣企業須加快調整策略與應變作業。(示意圖/PIXABAY)

美國總統川普於美東時間7月31日簽署最新行政命令,針對尚未與美國完成全面貿易協議的國家實施新一輪「對等關稅」,稅率自10%至41%不等。台灣此次被列為中高等級稅率國家,課徵20%關稅,並將自8月7日正式生效,此舉不僅對出口導向的台灣經濟帶來實質壓力,也揭示出台美雙邊談判節奏的落差。

根據行政命令,美方將各國依其與美國的貿易與安全協議進展區分稅率。與美已簽署或即將簽署協議的國家,適用附件一所列稅率;歐盟則採差額補稅機制,補足至15%;其餘未在名單者,統一加徵10%。台灣由於總結會議尚未召開、協議未定,被排除在優惠待遇之外,只能接受美方單方面設定的20%稅率。

更值得關注的是,行政命令中對於「轉運規避」行為設下高壓條款。美國海關與邊境保護局(CBP)一旦認定商品經由第三國轉運來規避關稅,將額外加徵40%懲罰性關稅並處以罰款,且不得申請減免。CBP也將每六個月公布涉嫌轉運的國家與設施名單,供政府採購與企業審查參考,顯示美方對供應鏈透明度的要求已大幅升高。

對此,KPMG安侯建業稅務投資部執業會計師張智揚提醒,雖然政策於8月7日上路,但當前仍處於7天過渡期,企業應把握這段時間積極因應。他指出,企業當前可採取三大方向來降低潛在關稅風險。首先,應立即盤點自身的出口商品項目與銷美比重,明確掌握哪些產品屬於受影響品項;其次,要回溯與梳理完整供應鏈路徑,確認是否涉及高風險國家或可能被視為轉運點的第三地區,以確保原產地證明無虞;最後,企業還應密切關注台美雙邊貿易談判進展,若可提出具體讓步方案或產業承諾,有機會影響美方最終稅率決定,爭取後續稅率下調空間。

此次關稅調整,亦是川普政府延續貿易保護主義主張的實例,藉由關稅施壓拉攏貿易談判籌碼。對台灣而言,雖然此次衝擊主要集中於非電子傳統產業,包含鋼鐵、工具機與汽車零組件,但業界更憂心後續是否擴及目前仍享有零關稅待遇的半導體與ICT產品。若8月10日前美方啟動針對「232條款」相關調整,恐對台灣出口命脈構成更大威脅。

政府與產業必須同步應對,一方面加快談判進程、強化雙邊互信,另一方面也應提升本地產業競爭力與供應鏈靈活性,確保台灣在全球經貿格局中不失位。川普的新令,無疑將是台灣產業升級與談判能力的雙重壓力測試。

 

重點國家之美國新V.S舊對等關稅稅率差異表 (從高排到低)(圖/KPMG安侯建業提供)

▲重點國家之美國新V.S舊對等關稅稅率差異表 (從高排到低)圖/KPMG安侯建業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