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鍾釗榛/綜合報導

保時捷遇上現實考驗!由於美國市場電動車需求趨緩、中國市場競爭激烈,保時捷宣布旗下子公司 Cellforce將放棄自製電池芯,改專注於技術研發。執行長 Oliver Blume直言,量能不足、缺乏規模經濟,自製電池根本不划算。

今計畫不再實際
時間回到2021年,Taycan熱銷,加上鋰電成本飆升,保時捷才與Customcells合資成立Cellforce,並選在德國圖賓根設立總部。原計劃2024年投產、年產1 GWh,但後來縮水到100 MWh,只能供應約千輛電動車。如今董事會成員Michael Steiner博士坦言:「從今天來看,這計畫已經不切實際。」

銷量不差 卻被利潤打趴
其實保時捷電動車銷售數字還算亮眼:2025上半年歐洲市場插電車佔比高達57%,全球佔比36%,純電Macan賣出2.6萬輛,Taycan也有8,302輛。不過營業利潤卻因關稅與地緣政治重擊,下滑了67%,單在美國就多出4億歐元成本,中國市場需求更暴跌26%,財務壓力不容小覷。

高性能車款續有專屬電池
雖然Cellforce收掉量產夢,但保時捷還有另一條路。旗下V4Smart已經開始生產超高性能圓柱電池,專供911 GTS,未來將拓展到更多高性能混合動力車款。至於純電Macan與Taycan,仍採用寧德時代與LG Energy Solution的電池,在規模經濟下成本更具優勢。
將走研發+代工
隨著鋰價下跌,電池成本持續修正,保時捷自製電池的優勢幾乎消失。未來Cellforce很可能只扮演研發與設計角色,把量產交由大廠代工,這才是最符合成本效益的策略,也顯示保時捷在電動轉型路上開始務實調整腳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