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中心/廖珪如報導

台股進入第四季,市場焦點回到 AI 發展階段、雲端巨頭資本支出,以及國防與傳產動能。法人最新研究報告指出,2025 年台股獲利預期已由年初的 15.2% 下修至 8.8%,主要因台幣升值近一成、匯兌損失擴大,加上上半年美國客戶提前拉貨,使下半年消費性電子的出貨動能受到壓抑。不過,2026 年獲利仍可望維持雙位數增長,約 10.8%,雖是近年相對低檔,但結構性題材仍強。
AI 產業仍是大盤主軸。輝達執行長黃仁勳提出的四階段演進──感知 AI、生成式 AI、代理 AI 與實體 AI,正驅動軟硬體與服務的加速普及。研調機構預估,全球 AI 市場將由 2024 年的 1,876 億美元,快速擴張至 2028 年的 7,630 億美元,年複合成長率高達 42%,其中軟體比重將提升至近六成。代理 AI 成為當前主流,四大雲端服務商(CSP)包括微軟、亞馬遜、Google 與 Meta 全面投入。僅在第二季財報中,Google 與 Meta 就分別大舉增加資本支出至 850 億美元與 680 億美元,年增幅分別高達 62% 與 83%。整體來看,2025 年與 2026 年四大 CSP 的投資成長率分別達 45% 與 25%,明顯高於市場先前預估。
邊緣 AI 的興起則為另一亮點。中國新創 DeepSeek 透過縮減模型規模,讓成本僅為 OpenAI 的十分之一並採取開源策略,加快 AI 普及,對 AI PC、VGA 與工業電腦需求構成推力。台廠華碩(2357)、宏碁(2353)、微星(2377)、研華(2395)、樺漢(6414)、神基(3005)等被視為主要受惠者。AI 伺服器 ODM 廠則迎來出貨高峰,輝達 GB200 已經放量,GB300 將在第四季接棒,推動 2025、2026 年出貨量分別達 2 萬與 4 萬櫃。AWS TR2 的強勁需求亦帶動 ASIC 伺服器成長,今年晶片量有望年增 28%,2026 年更上看 54%,廣達(2382)、緯穎(6669)居於供應鏈核心。
AI 帶來的另一個影響在於資安需求升溫。根據統計,台灣平均每週遭受網路攻擊多達 3,993 次,高居亞太之首,資安產業成長率顯著優於全球平均。生成式 AI 雖然推動效率,但同時增加漏洞風險,迫使企業強化資安規格與監控範圍。安碁資訊(6690)、中華資安(7765)、全景軟體(8272)、精誠(6214)與敦陽科(2480)都將受惠於這波需求。
國防支出則是台股的另一個結構性題材。2026 年台灣國防支出將提升至 GDP 的 3.3%,年增率高達 47%,七年累計軍備採購將達 1.3 兆元。無人機與國艦國造佔比均達四分之一,飛彈則多仰賴美國供應,但國產零組件供應鏈同樣受惠。
新一波商規無人機標案規模較前一輪放大十倍,潛在廠商包括長榮航太(2645)、漢翔(2634)、中光電(5371)、雷虎(8033)、碳基(7719)、經緯航太(8495)、智飛科技(—)、田屋科技(—)等;而飛彈雷達模組則以全訊(5222)為關鍵供應商。
至於傳產,塑化產業在中國政策與國際能源格局下出現復甦契機。俄羅斯原油進口佔中國比重已從戰爭高峰的近兩成回落至 17.7%,而中國「反內捲」政策則逐步落實,改善市場秩序。全球石化產品價格波動幅度降至二十年低點,成本結構趨於穩定,有利利差回升,台塑(1301)、台化(1326)與台塑化(6505)預期受惠。整體而言,第四季台股雖面臨匯率與消費電子放緩壓力,但 AI 應用擴散、資安需求增長、國防支出提升與塑化產業回穩,仍構成大盤的結構性支撐,投資主線清晰。
三立新聞網提醒您:
內容僅供參考,投資人於決策時應審慎評估風險,並就投資結果自行負責。
投資一定有風險,基金投資有賺有賠,申購前應詳閱公開說明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