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立iNEWS

國泰將評估發穩定幣!避免淪為數位孤島 李長庚:不能互通就沒意義
  • A-
  • A
  • A+

財經中心/師瑞德報導

 

國泰金總經理李長庚首度鬆口,國泰世華銀行正評估發行穩定幣,並強調「流通性」才是關鍵。若各家金融機構僅發行各自無法互通的穩定幣,將淪為數位孤島,難以發揮真正金融效率。他呼籲台灣應打造可互連的穩定幣生態系,才能真正迎接數位金融時代。(示意圖/PIXABAY)
國泰金總經理李長庚首度鬆口,國泰世華銀行正評估發行穩定幣,並強調「流通性」才是關鍵。若各家金融機構僅發行各自無法互通的穩定幣,將淪為數位孤島,難以發揮真正金融效率。他呼籲台灣應打造可互連的穩定幣生態系,才能真正迎接數位金融時代。(示意圖/PIXABAY)

 

在虛擬資產持續受到關注的趨勢下,台灣金融圈是否將進入「穩定幣時代」,成為市場高度關注焦點。對此,國泰金控總經理李長庚21日首度公開表示,旗下國泰世華銀行確實在評估發行穩定幣的可能性,這也代表國內大型金融機構正逐步思考數位資產在未來資金流動與金融創新上的角色與布局。

李長庚指出,虛擬資產、穩定幣乃至實體資產的數位化(RWA,Real World Asset Tokenization),都是當前全球金融創新的主軸方向,未來如何發展,將高度取決於國內相關法規的進展與制度設計。他認為,一旦台灣虛擬資產服務法立法上路,國內多數銀行勢必會啟動內部評估機制,探討是否有條件進入穩定幣發行領域。

不過,他也強調,僅僅是「能發行」並不代表就具備市場意義。李長庚認為,穩定幣是否具備流動性,是攸關其價值與實用性的關鍵。換言之,若僅有單一銀行自行發行、卻無法與其他機構的穩定幣實現互通、互換,那麼該穩定幣即便存在,實質效用仍極為有限。

「假設你今天自己發穩定幣,流動性卻非常低,也無法跟其他家的互通,這樣發行就沒有意義。」李長庚語重心長表示,台灣若要建立一個有生命力的穩定幣生態系,未來應該朝向「組合式」、「聯通性高」的架構設計,讓不同銀行與金融機構所發行的穩定幣之間能夠順利交換、自由流通,甚至可串聯跨境清算平台或支付系統,才有助於提升市場信任與使用頻率。

李長庚也指出,從全球視角來看,美國、歐盟都已經將穩定幣納入制度性規範,尤其在川普政府於今年7月簽署《天才法案》後,包括Visa、Mastercard等國際支付巨頭也已陸續開放接受穩定幣交易,代表虛實整合的金融世界已進入倒數階段。他強調,台灣的金融法制不該落後於趨勢,如何在安全與創新間取得平衡,是主管機關與業界接下來的重要課題。

目前《虛擬資產服務法》草案已於6月底送交行政院審查,金管會主委彭金隆日前明確表示,未來將採取階段式開放態度,初期穩定幣的發行將限定由合規金融機構先行,後續是否開放予其他科技業者,仍須視立法過程與風險控管能力而定。

身為國內資產規模最大的金融控股公司之一,國泰金控的表態被視為市場風向球。李長庚今日出席「亞洲創新籌資平台啟動典禮」時,也進一步表示,金融創新並非競速,而是一場制度與市場信任共同建立的耐力戰。他認為,台灣在監理科技、數位金融與資產管理上已經擁有相對完善的底層架構,若能結合金融科技業者的技術能量與大型金融機構的信任基礎,勢必有機會讓穩定幣在台灣實現「穩中求用」的發展願景。

最後,李長庚強調,金融科技的未來,重點不只是「誰能做、誰先做」,而是「誰能把事情做好」,建立一個流動性足夠、交易成本低、且受到社會廣泛接受的穩定幣體系,將是台灣進入下一個數位金融階段的關鍵門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