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中心/師瑞德報導

「獎金、股利、利息、租金」可能合併按年計、超過門檻即課2.11%補充保費的討論延燒,坊間憂心重配息族群與高股息ETF投資人首當其衝。凱基投信新事業發展處副總穆正雍直言,以目前坊間流傳的「年度合併計算、門檻僅2萬元」版本觀之,體感衝擊過大、民怨難免,且「選舉將近,政治現實擺在那裡」,評估「不太可能成」。他說,如果真的一年一次合併結算,「在座多數人都會被扣到,等於直接從民眾口袋把錢拿走」,除非門檻明顯上調,否則通過難度極高。
穆正雍補充,目前外界多在消息面上先行反應,但「制度仍未定案」,過度調倉未必必要;真正需要調整的是資產結構:不要單押台股高股息ETF、不要把現金流只綁在一種配息來源上,應以資產配置分散衝擊。「最容易被打到的,是把所有資產都壓在單一配息標的的投資人,」
他提醒,遇到政策變數,組合裡要同時放入台股市值型、海外股票與海外債、以及多資產工具,把『會被課徵的配息』在整體組合中的比重壓低。長線邏輯仍然是「資本利得+股利再投資」優於年年領出現金,「同樣是無腦投資,長期把股利滾回去,與每年領現花掉,績效會是天差地遠。」
延續「別單押配息」的主張,歐陽渭堂把焦點拉回 ETF 市場結構。他指出,ETF 影響力擴大後,股市績效呈現高度集中,「越強的股票,資金越追逐」,產品設計與資產配置因此更要同時因應集中化風險與債券側的波動控管。「市場這波討論,核心不是『股債 7:3 還是 6:4』,而是你在『股』裡放了哪些東西、在『債』裡又放了哪些。」
他直白點出二代健保補充保費新制對投資行為的可能牽動:「如果真的把配息型商品納入課徵來源,單一押注台股高股息的影響就會相對大;但很多台股主動基金其實不配息,反而是台股ETF有很高比例採配息設計,這就是投資人需要面對的現實差異。」
凱基證券財富管理處主管阮建銘則以自家多資產商品的設計邏輯說明:在股的部分考量集中度上升,挑選能捕捉結構性強勢資產的敞口;在債的部分則選擇風險相對適中的標的,目標是把「風險調整後報酬」做好。
「若未來新制真的落地,回到資產配置與現金流管理,讓可能被課徵的現金配息在整體組合裡占比下降,衝擊自然變小;若最後如穆正雍判斷『不太可能成』,這一波也能當作一次體檢,讓你的組合更能長跑。」他補一句:「配息有它的現金流需求,但別把需求變成單一依賴;當重點擺對了,不論制度怎樣變來變去,組合的抗震力才會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