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中心/廖珪如
▲中國業者哭了,台灣業者就笑了。(圖/陽明海運提供)
川普政府 4月17日宣布將對中國製船舶徵收靠港費用及運營費用,先前市場預估中國製船舶靠港費用為單次靠港50~150萬美元,單次靠港費用約佔運價比例的2~5%,若因卸貨需要,船舶多次靠港將造成貨櫃航商成本大幅攀升狀況,而此次改以上述方式收費,且每艘船每年最多收取費用5次,成本較為可控。
富邦研究部觀察,目前主要航商航行美國的陸製船舶佔比,由於美中關稅戰持續,多數航商將中國製船舶避開前往美國航線,改以其他國製船舶營運美國航線,以降低相關費用,觀察各航商航行美國線之中國製船舶佔比,Cosco 是最高的51%,台灣的貨櫃航商長榮(2603)則是3%,陽明海運(2609)為17%,萬海航運則是0%,台灣貨櫃航商美國線的陸製船舶佔比相對較低,若後續運價反映成本而調漲,台灣航商將可望受惠程度較大。
試算美國對中國製船舶收取靠港費用,佔美洲航線運價的比例,若貨櫃航商以中國製的10,000 TEU 船舶航行美洲航線,10,000 TEU 船舶約為10萬淨噸,以美洲航線運價每 TEU 3,000 美元計算,10/2025時的靠港費用及運營費用,合計將佔航商運價的20~25%區間,雖佔比較高,但由於每年最多收取5次,成本相對可控,預估航商墊高的營運成本,將會陸續轉嫁由美國進口貨主及美國消費者所吸收。預估後續中國船廠訂單減少,日、韓廠則受惠。
富邦研究部觀察全球造船業版圖分布,中國約佔50%,其次為韓國及日本,各佔25%、20%,由於中國造船廠產能比重大,各大貨櫃航商中國製船舶比重普遍在25%以上,而中長期來看,此措施將影響貨櫃航商造船偏好,預估後續韓國及日本造船廠將得利,中國造船廠則將受到影響。
綜合以上,研究不建議,由於自 10/2025 月才開始徵收相關靠港費用,預估對短期運價影響不大,而貨櫃個股具高現金股利,預估股價將具有相對支撐,後續需觀察美中關稅戰是否影響全球貨貿量,相關個股為長榮(2603)、陽明(2609)。
三立新聞網提醒您:
內容僅供參考,投資人於決策時應審慎評估風險,並就投資結果自行負責。
投資一定有風險,基金投資有賺有賠,申購前應詳閱公開說明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