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立iNEWS

熱門股/繼續看下去!中鼎宣布暫停交易 196億應收帳款恐成泡影?
  • A-
  • A
  • A+

財經中心/師瑞德報導

中鼎因重大訊息待公布,台灣證券交易所宣布暫停交易。中鼎美國應收帳款風暴,196億台幣面臨難以回收的風險。(圖/翻攝自中鼎網站) 

▲中鼎因重大訊息待公布,台灣證券交易所宣布暫停交易。中鼎美國應收帳款風暴,196億台幣面臨難以回收的風險。(圖/翻攝自中鼎網站) 

中鼎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中鼎,公司代號:9933)今日表示因重大訊息待公布,台灣證券交易所公告中鼎公司上市普通股自114年5月13日起暫停交易,待重大訊息公布後再申請恢復交易。外界關注的焦點集中於中鼎美國(CTCI Americas, CTCIA)旗下196億新台幣的應收帳款風暴,這起事件讓台灣最大的統包工程承攬商面臨前所未有的財務挑戰。另外,櫃買中心公告該公司上櫃之轉換公司債自114年5月13日起暫停在證券商營業處所買賣,該公司將於前開重大訊息公布後,再申請恢復交易。
 

4月16日晚間,中鼎集團發布重大訊息,揭露其孫公司中鼎美國因承攬工程案的業主GCEH(Global Clean Energy Holdings Inc.)聲請重整,導致高達196.04億新台幣的應收帳款未能回收,此消息震撼資本市場。由於這筆金額幾乎相當於中鼎淨值196.46億元,若全數認列呆帳,恐將讓公司面臨淨值歸零及下市危機。受此影響,中鼎股價自消息曝光後連續四天跌停,市值蒸發107億元。

此風暴的源頭可追溯至2021年,中鼎美國與位於加州的再生燃料公司BKRF(Bakersfield Renewable Fuels)簽訂EPC(統包工程)合約,負責改造生質柴油廠的工程。然而,BKRF母公司GCEH近年因投資延宕、成本超支及政策變動,最終於美國德州聲請破產重整。根據合約修正內容,BKRF將於實質完工後分期付款,但GCEH最終未履行付款承諾。

外界質疑中鼎美國在工程過程中未依慣例收取預付款與進度款,累積龐大應收帳款未能回收,顯示風險控管機制的不足。根據中鼎財報,過去工程採「完工百分比法」認列收入,分階段收取工程款項,但此次合約卻採「實質完工後才付款」的條款,與中鼎過往作法截然不同,讓財務風險大幅提高。

2023年,中鼎美國與GCEH多次簽署合約修正案,最終達成臨時和解協議,將工程款調整至3.6億美元,並約定實質完工後分30個月支付。然而,中鼎美國在工程過程中不斷提出追加變更申請,至2024年9月要求將合約金額提高至7.6億美元,但遭BKRF指控施工瑕疵並解除合約。

外界分析,此次風暴的核心問題在於合約條款的重大偏差。傳統工程合約採取「完工百分比法」分期付款,避免應收帳款過度累積,但此案卻改採「實質完工後才付款」,且未依合約進度逐步驗收,導致龐大資金無法回收。

中鼎針對196億應收帳款風暴表示,目前該款項已向美國法院申請Mechanic's Lien(擔保設定),並將積極參與重整程序以確保債權,是否為最終損失金額尚待法院判決結果。同時,公司計劃於2025年起陸續提列備抵呆帳,以分期方式認列損失,減少對財務報表的衝擊。

面對外界關注,中鼎強調,將加強內部風險評估機制,未來在海外大型專案中,重新檢視合約條款與付款結構,避免類似風險再度發生。

此起財務危機不僅讓投資人對中鼎信心動搖,也突顯出海外專案管理與合約風險的巨大挑戰。後續美國法院的重整判決將成為關鍵,市場將密切關注這196億元呆帳的最終走向。此次事件也成為企業檢討國際專案風險管理的警示,未來中鼎是否能順利收回巨額款項,將是投資人與市場的焦點。

三立新聞網提醒您:

內容僅供參考,投資人於決策時應審慎評估風險,並就投資結果自行負責。
投資一定有風險,基金投資有賺有賠,申購前應詳閱公開說明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