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中心/師瑞德報導
▲KPMG發布《2025臺灣銀行業報告》,揭示數位、永續、國際化三大轉型動能,推升台灣金融業進入關鍵轉捩點,2024年台灣銀行業獲利突破新台幣1.06兆元,為金融三業稅前盈餘歷史新高,KPMG提醒業者重視五大潛在風險,包括資安威脅與地緣政治衝擊。圖為蔣萬安打扮成動漫《咒術迴戰》中的角色「五條悟」。(圖/翻攝自蔣萬安臉書)
KPMG安侯建業今(5)日發布最新《2025臺灣銀行業報告》,全方位分析台灣銀行業在當前全球經濟充滿挑戰的大環境下,如何穩健成長、逆勢突圍。報告強調,雖然受制於央行尚未降息、信用管制政策收緊、國際政經風險加劇等複合因素影響,整體金融市場僅呈溫和擴張,但台灣銀行體系依然展現高度韌性。2024年金融三業稅前盈餘突破新台幣1.06兆元,創歷史新高,其中銀行業貢獻超過五成,堪稱資本市場最堅實的防波堤。
數位化、國際化與資產管理躍升主軸
KPMG金融服務產業主持會計師李逢暉指出,儘管銀行業面對來自高利環境與信貸緊縮政策的壓力,但若能善用數位轉型、擴大全球布局,並積極推展資產管理與永續金融,未來仍有強勁成長潛力。
他強調,國內銀行的AI應用正邁向成熟階段,從過去的單點技術導入走向全流程、整合式應用。截至2025年初,全台383家金融機構中已有126家導入AI技術,銀行業者採用率更高達87%,其中超過六成更已啟動生成式AI應用,如客服機器人、智能風控系統與信用評分模型等,有效提升服務效率與控管風險能力。
海外擴張奏效,本國銀行展現全球營運韌性
2024年國銀在海外市場的營運表現亮眼,整體海外獲利達871.6億元,再創新高。KPMG認為,這不僅反映出多數銀行已成功建立區域性營運據點,更意味著台灣金融業已具備對抗本地市場飽和與資產集中風險的能力。報告也指出,未來國銀應積極深化與當地產業的鏈結,例如綠能、基礎建設與中小企業融資,進一步鞏固海外市場根基。
政府大力推動資產管理,台灣搶進亞洲財富版圖
KPMG觀察到,台灣近年透過法規鬆綁與制度創新,加速打造「亞洲資產管理中心」的政策願景。從開放家族資產管理公司設立、放寬銀行高資產客戶管理規定,到積極推動TISA(台灣個人投資儲蓄專戶)制度,顯示政府有系統地打造專業理財市場的決心。報告預期,若配合基金業者提供高性價比商品,TISA有望提升中產階級理財參與度,讓資產管理服務從金字塔頂端延伸至整體社會,打造具全民參與的財富管理生態。
李逢暉進一步指出,若能在六年內達成資產管理規模增加1兆美元的政策目標,將有助於吸引外資回流、活絡本地金融商品創新,並強化金融業對總體經濟的資本引導功能。
轉型金融為銀行帶來新角色與新價值
永續與淨零轉型已成全球共識,KPMG協同主持人陳世雄認為,金融業不再只是資金中介者,更是轉型資金的「指引者」。政府在2024年底啟動第二版《永續經濟活動認定參考指引》與《轉型計畫涵蓋事項》框架,幫助金融機構與企業在推動碳中和、節能減碳與產業轉型時,有清晰的語言與標準作業模式。配合碳費制度上路,企業碳排放將直接反映在營運成本上,進而影響授信策略與風險模型設定。
陳世雄指出:「當碳成為一項『有價』資源,銀行不僅要識別風險,更要協助企業找到通往低碳的融資路徑。這不只是責任,更是一種長期回報的投資。」
風險意識不能鬆懈,五大面向須留意
雖然台灣銀行業表現亮眼,但KPMG也提醒業者仍需謹慎因應五大風險:
1、央行信用政策調控趨緊:可能壓抑企業與房市貸款動能。
2、美中貿易與關稅衝突:將影響台灣出口與企業授信風險評估。
3、地緣政治不確定性:俄烏、兩岸、紅海危機等皆為潛在衝擊因子。
4、科技安全與資安風險升溫:AI普及將同步帶來資安壓力。
5、資本市場波動影響投資部門績效:尤其是高收益債與股市部位。
KPMG強調,銀行應提升壓力測試能力、優化資產品質監控流程,並強化跨部門資訊整合能力,才能在多變局勢中持盈保泰。KPMG認為2025年將是台灣銀行業邁入「轉型深化」的關鍵年。無論是科技導向、資產專業化,還是永續投資驅動,台灣銀行若能把握這波變革契機,未來不僅是金控獲利的延續,更是全球金融市場中台灣軟實力的強勢展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