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中心/師瑞德報導

物極必反?台塑四寶出頭天將至?財信傳媒董事長謝金河在臉書發文,點出中國產業「內捲化」問題日益嚴重,甚至可能已經走到一個結構性拐點。他認為,這樣的發展雖然對中國本地企業帶來重創,但也可能間接為台灣部分產業帶來新機會。
他首先舉例中國外送平台龍頭美團,該公司最新公布的第二季財報數字極為慘澹。營收雖然仍有918億元人民幣、年增12%,但Ebitda僅剩28億元人民幣,年減幅度高達82%,而稅後純益更只有15億元人民幣,衰退幅度高達89%。在財報出爐當天,美團股價應聲大跌14.6港元,跌幅12.55%,股價更創下100.2港元的新低價位。謝金河指出,這樣的財報與市場反應,清楚顯示中國外送產業在京東、阿里巴巴等巨頭重金「撕殺」下,已經讓所有參與者「傷痕累累」,經營環境陷入困境。
他進一步點名新能源車市場,同樣深陷內捲競爭。比亞迪7月突然宣布降價三成,掀起業界一片譁然。吉利汽車創辦人李書福更忍不住跳出來批評,直指比亞迪董事長王傳福是「捲王」;長城汽車董事長魏建軍甚至更直白地說,比亞迪的作法簡直是「另一個恆大」,暗指這樣的價格戰模式將拖垮整個產業。
隨著價格戰愈演愈烈,最終連中央政府都不得不介入。中國國家發改委、市監總局相繼出面喊停,要求整頓市場秩序,避免惡性競爭進一步摧毀產業鏈。結果,比亞迪最初的降價計畫最後沒有全面實行,業界才暫時鬆了一口氣。
謝金河強調,這樣的「內捲」現象並不僅限於外送或新能源車,早在石化、水泥、鋼鐵等傳統產業就已經存在。他形容,這些產業長期在低價與產能擴張的惡性循環下,早就「奄奄一息」。如今市監總局也開始要求淘汰無效率的舊廠,並推動產業朝「高質化」方向發展,意味著官方也意識到內捲帶來的結構性問題。
他特別點出台灣產業的對照案例。今年第二季,台塑四寶合計虧損高達250億元,創下史上最慘一季。若與2021年全年度大賺2,402億元相比,簡直是天壤之別。謝金河認為,如果中國真的開始收斂內捲、縮減過剩產能,這將可能成為台灣石化等傳產的一個新轉機,因為過去被中國低價供給壓制的利潤空間,未來或許能稍稍回到台灣廠商手上。
他最後提醒,中國內捲是否真的到達拐點,仍要觀察官方縮減產能的決心與力道。如果只是喊口號,效果有限;但若真的持續推動結構調整,對整個亞洲供應鏈都會有深遠影響。對台灣而言,這不僅攸關傳產能否止跌回穩,也會牽動股市投資人對相關族群的信心。
謝金河直言:「中國內捲的極致化,很可能在這裡出現轉折。縮減產能能做多大,還要繼續看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