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中心/師瑞德報導

全球關稅大戰已經不是「新聞」,而是「新常態」。美國確立「全球最低10%關稅」底線,還針對亞洲多國加碼徵收15%到20%的懲罰性關稅,半導體、汽車、製藥等核心產業成為首波衝擊對象。富達國際亞洲經濟學家劉培乾直言,投資人要認清現實:高關稅時代不會消失,全球供應鏈正在被迫重組,誰沒有分散就等著被割。他提醒,這場結構性轉變,對於亞洲出口、台灣股市、企業獲利、甚至個人薪水與投資報酬率,都有直接影響。
劉培乾特別指出,雖然AI需求正在為亞洲出口提供「保命符」,短期能抵銷部分關稅壓力,但這股紅利終究有限。一旦前置出貨潮結束、需求回吐,市場波動將更為劇烈。他同時警告,這場關稅戰不僅是國與國的經濟爭端,還會牽動聯準會(Fed)與其他央行的決策,進而影響資金流向與投資行情。換句話說,投資人若不調整策略,可能成為全球貿易動盪下的第一批犧牲者。
劉培乾回顧,自所謂「Liberation Day」事件以來,美國關稅政策急速升溫,成為全球經濟的最大風險之一。雖然過程中曾出現90天的暫停期與片段休戰,但整體趨勢已經確立:全球貿易進入高關稅時代,不再可能回到過去低稅率的自由貿易局面。
目前,美國的平均有效關稅率約16%,看似低於高峰期的24%,但並未代表風險解除。劉培乾指出,未來一旦半導體、汽車、製藥等產業的部門性關稅正式落地,實際有效關稅率可能突破20%,甚至更高。此外,美國仍有可能利用「次級關稅」作為施壓手段,針對金磚國家與非盟國祭出額外限制,尤其中國首當其衝。
面對高關稅環境,亞洲出口國並未坐以待斃,而是積極尋求應變。劉培乾分析,首先,各國正最大化利用現有自由貿易協定(FTA)與免稅條款。例如,美國自加拿大進口的免稅商品比重顯著上升,反映企業利用北美貿易協定(USMCA)規避關稅。類似情況可能出現在其他地區。
其次,出口轉向愈加明顯。中國對美出口大幅下滑,但缺口被墨西哥、日本、韓國、印度等國迅速填補。這種「貿易轉移」讓部分亞洲經濟體意外受益,但同時也加劇了區域內競爭。
另一個現象是「前置出貨」。許多企業為避免未來更高的稅率,選擇提前生產、集中出口。台灣與馬來西亞的半導體業,以及泰國的汽車產業,都出現了顯著的提前出口潮。劉培乾提醒,這種短期「先熱後冷」的模式不可持續,後續將面臨回吐壓力。
雖然關稅壓力沉重,但AI需求正為亞洲帶來意外支撐。劉培乾指出,台灣與韓國因在AI晶片與伺服器硬體上擁有領先優勢,使得出口比預期更具韌性。全球AI熱潮推升對晶片、伺服器與相關零組件的需求,亞洲部分國家因此受惠。
更值得注意的是,AI需求不只侷限在最先進晶片。隨著應用普及,對中低階零組件、電源設備與其他硬體的需求也會逐漸擴散。馬來西亞、泰國、新加坡等在電子零件與機電設備領域的供應商,都可能分享到AI紅利。劉培乾強調:「AI紅利不會只落在台灣與韓國等少數大廠,中小供應鏈也有機會。」
不過,他也提醒,AI需求的持續性仍待驗證。若僅是短期熱潮,無法彌補關稅與全球經濟放緩的壓力,投資人仍需謹慎看待。
劉培乾指出,回顧美中貿易戰1.0,「中國+1」策略已被證明是供應鏈重組的必然方向。由於中國勞動成本上升,再加上高額關稅壓力,許多企業將部分產能轉往越南、柬埔寨、墨西哥等國。然而,隨著美國對轉運中心加徵懲罰性稅率,這些地區的成本優勢正在縮水。
未來供應鏈更可能呈現「多重路徑」的樣貌。台灣、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具備高附加價值的經濟體,反而可能因具備技術與品質優勢而脫穎而出。中國則嘗試透過出口市場多元化,將目標轉向東協、非洲、拉美等新興地區,以降低對美歐市場的依賴。
劉培乾提醒投資人,這場關稅戰對市場有三大直接影響。
第一,出口與股市波動。當出口受阻,企業獲利下滑,亞洲股市將承受修正壓力,投資人資產價值直接縮水。
第二,央行政策調整。關稅會推升物價,帶來輸入型通膨,同時壓抑成長,形成「雙面壓力」。Fed與其他央行在政策上可能更趨謹慎,資金成本與投資報酬因此受影響。
第三,投資策略必須全面分散。劉培乾強調:「分散就是投資人的好朋友。」這不只是市場分散,還包括產業與資產類別的分散,才能降低單一市場風險。
對於即將登場的APEC峰會,市場高度關注美中領導人是否會面。劉培乾坦言,不必期待全面協議,僅僅是「不再惡化」或延長休戰,就能為全球貿易帶來喘息。若雙方能在科技、稀土、半導體或特定企業合作上達成交易性協議,對市場已是正面訊號。
他最後總結,全球供應鏈正朝「碎片化」與「多重路徑」發展,全球化並未消失,只是面貌更複雜。對亞洲而言,挑戰與機會並存。對投資人來說,唯一不變的鐵律就是:保持彈性,分散配置,才能在這個高波動的時代中站穩腳步。
1、高關稅時代成常態:美國設定「全球最低10%關稅」,亞洲多國還被加碼至15%~20%,出口壓力巨大。
2、實際有效稅率恐破20%:半導體、汽車、製藥等產業若加徵關稅,衝擊更大。
3、亞洲企業急找解方:透過FTA免稅條款、出口轉向、前置出貨等方式暫時避險,但終究難以長期維持。
4、前置出貨不可持續:短期「先熱後冷」,未來可能出現回吐潮,出口數據將承壓。
5、AI需求撐場面:台灣、韓國靠晶片與硬體出口暫時抗壓,需求逐步擴散到中低階零組件與供應鏈。
6、中國+1戰略調整:傳統轉運中心優勢縮水,多重供應鏈將取代單一路線,台灣、新加坡等高附加價值地區受惠。
7、中國市場多元化:出口轉向東協、非洲、拉美,降低對美國與歐洲依賴。
8、股市波動更劇烈:出口受阻→獲利下修→股市修正,投資人荷包直接縮水。
9、央行政策受影響:關稅推升通膨、壓抑成長,Fed等央行恐放慢降息腳步,資金成本更高。
10、分散投資是唯一解方:劉培乾提醒,分散市場、資產與產業配置,才能避免成為第一批受傷的人。
三立新聞網提醒您:
內容僅供參考,投資人於決策時應審慎評估風險,並就投資結果自行負責。
投資一定有風險,基金投資有賺有賠,申購前應詳閱公開說明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