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中心/師瑞德報導

台灣外銷訂單延續亮眼表現。經濟部23日公布最新統計,8月外銷訂單金額600.2億美元,年增19.5%,不僅創下歷年同月新高,更是連續第七個月正成長,累計今年前8月接單金額達4,541.5億美元,年增率21.1%,同樣改寫同期最佳紀錄。隨著AI需求強勁,加上歐美傳統消費旺季即將來臨,全年訂單有望挑戰歷史新高。
經濟部統計處長黃偉傑指出,8月訂單表現優於原先預期,主要驅動力仍來自AI伺服器。電子產品訂單金額248.8億美元,年增39.5%,一舉創下歷年單月新高,IC製造、PCB、封測等環節全面受惠。資訊通信產品接單170.6億美元,年增20.6%,伺服器、網通設備與顯示卡等需求成長明顯;光學器材亦年增9.8%,顯示AI、高效能運算與新興科技應用正全面推升電子產業。
黃偉傑分析,原本業界擔心伺服器產業新舊產品交替會壓抑接單動能,沒想到實際影響有限,反而因消費性電子新品備貨潮提前啟動,讓訂單增幅更勝預期。他強調:「AI浪潮已經成為推動全球經濟的重要引擎,而台灣正好站在浪頭上。」
分市場觀察,美國依舊是最大亮點,8月接單金額達223億美元,創歷年單月新高,年增率高達33.6%,尤其以電子產品增幅最為顯著。東協市場同樣驚艷,8月訂單達107.2億美元,年增40.3%,寫下歷年同月新高。統計處分析,供應鏈自「川普貿易戰1.0」至今不斷移轉,東協正是最大受惠者,包括IC製造、IC設計、印刷電路板等訂單大量湧入。
相較之下,中國及香港8月接單111億美元,年減0.7%。黃偉傑指出,中國上半年出口拉升,但內需與投資表現低迷,隨著關稅不確定性升高,下半年出口動能恐進一步放緩。中國政府近期推出鋼鐵產能年增幅限制政策,若能精準執行,有助減緩過剩產能外溢,間接對台灣鋼鐵業帶來支持。
雖然高科技產品接單旺盛,但傳統產業卻面臨逆風。基本金屬外銷訂單年減9.3%,化學品、塑橡膠製品也呈現衰退,反映市場需求疲弱與海外同業產能過剩。經濟部指出,水五金、手工具、螺絲螺帽等項目持續受低價競爭影響,若供給問題無法解決,要回到成長軌道難度甚高。
不過,部分機械產品仍逆勢成長,主要因自動化設備訂單增加,年增率達3%。顯示即便在傳產中,仍有具前瞻技術與升級需求的領域能找到機會。
展望後市,經濟部預估9月外銷訂單金額將落在640億至660億美元之間,年增19%至22.7%,第三季總額有望達1,845億至1,865億美元,年增約20%。若接下來每月平均接單能維持在550億美元以上,全年訂單總額可望改寫新高,並實現雙位數成長。
不過,經濟部也提醒有兩大變數需注意。第一,上半年廠商提前拉貨,可能導致下半年「旺季不旺」,尤其第四季雖是歐美市場的傳統旺季,但目前尚未看到明顯的備貨潮。第二,美國232條款關稅尚未定案,若未來涵蓋範圍波及半導體或伺服器等核心產業,恐對台灣AI鏈接單帶來衝擊。
黃偉傑補充,今年消費性電子新品備貨潮涵蓋半導體、記憶體、手機等多個環節,蘋果iPhone 17系列新機效應同樣被納入AI需求推升的動能中。他認為,只要AI、高效能運算與雲端應用需求不墜,台灣將持續受惠,並在供應鏈布局中扮演關鍵角色。
總結來看,AI浪潮與全球消費旺季是今年外銷接單的最大支撐,但傳統產業仍受供需失衡與低價競爭拖累,關稅政策走向也牽動全年表現。經濟部強調,只要9月與第四季維持穩健成長,全年「雙位數成長、挑戰新高」目標仍高度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