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中心/師瑞德報導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9日舉辦「2025台灣科普環島列車」行前記者會,為這項邁入第十年的全國性科普活動揭開序幕。這列滿載知識與想像力的列車,將於10月20日至25日展開為期六天的環島之旅,途經全台18個縣市、28個站點,持續以科學之名,點亮孩子們的學習熱情。
國科會主委吳誠文在記者會中致詞表示,台灣科普環島列車能夠歷經十年不輟、走進超過10萬位孩子與民眾的日常生活,是無數科普教育工作者與合作夥伴長年投入的成果。他強調,正因為這些推手們在第一線的熱情與耐心,才能讓科學走出教室、走入人心,讓更多孩子的眼神因為知識而閃耀。
台灣科普環島列車的緣起可追溯至2014年,由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名譽教授邱美虹擔任國科會科普活動召集人,整合各縣市科普計畫資源辦理「全民科學週」。到了2016年,與台灣鐵路公司合作推出「台灣科普環島列車」構想,首度將科學教室搬上列車,開創全新行動學習的模式。至今已有超過50位科普教育者投入車廂教學,深入城鄉,帶領孩子從火車站到在地市集,一步步走進知識的世界。
為紀念這段科學教育旅程的十年成果,國科會特別製作了10周年回顧影片,片中紀錄了孩子們的歡笑與驚奇,也致敬多年來默默耕耘的科普推手。吳誠文主委感性表示:「這是我們共同守護的知識列車,因為有你們的陪伴,知識的幼苗才能在台灣各地茁壯綻放。」
啟聰學校宋欣渝同學的故事,成為今年活動最動人的縮影。她在2018年還是花蓮新城國小學生時,曾搭上科普列車,自此愛上自然科學。七年後的今天,她已是北市啟聰學校高三學生,並將以「車廂關主」的身份重返列車,參與解說任務。從乘客到關主,這段個人成長歷程,也象徵著科普教育影響力的接力傳承。
「2025台灣科普環島列車」今年串聯來自全國各地的產官學研資源,設計超過300項互動科普活動,規劃三大亮點,展示台灣科學教育的持續創新。
首先是「深入南迴、重視偏鄉」,新增南迴線的枋寮與大武站,預計邀請約2萬名學童參與,其中逾半數來自偏鄉地區,讓知識觸及更多需要被看見的角落。第二亮點「共融共好、教學相長」,設置「共好接力車廂」,邀請來自聽障、原住民及偏鄉學校的學生擔任列車關主,透過手語、族語與創意表達方式,向乘客傳遞科學的魅力。第三則是「多元在地,一起學母語」,各縣市科普團隊融合在地特色與語言文化,設計貼近生活的互動體驗,打造一場屬於台灣的科學旅程。
今年全新彩繪列車設計也同步亮相,童趣風格的科學角色拼構出「TAIWAN」意象,象徵十年來科學深耕的成果,正引領台灣邁向智慧與永續的未來。該列車自10月1日起已在全台鐵路網上行駛,沿途吸引民眾拍照留念。
除環島活動外,今年特別新增《畫出我心中的科普列車》線上繪圖活動,開放使用手繪或AI工具,邀請民眾發揮創意描繪心中的科學列車,活動詳情可參見官方網站。
10月25日,列車將回到台北車站,舉辦盛大的科學市集。現場將結合互動實驗、在地活動與各式攤位展示,打造全民都能參與的科學派對。國科會誠摯邀請全國民眾一同參與「2025台灣科普環島列車」,用好奇與探索的心,共同迎接下個十年的科學旅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