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立iNEWS

中國擴大稀土出口禁令!電動車與高階設備恐受衝擊 經濟部啟動應變機制
  • A-
  • A
  • A+

財經中心/師瑞德報導

 

中國再擴大稀土出口管制,新增五種稀土金屬與應用用途納入管制範圍,台灣半導體衝擊暫時有限,但電動車、無人機等關鍵製造業恐受波及。經濟部啟動監控機制,結合回收再製、多元進口與國際合作三大策略,強化產業供應鏈韌性,確保台灣在全球科技競爭中的穩定地位。(示意圖/PIXABAY)
中國再擴大稀土出口管制,新增五種稀土金屬與應用用途納入管制範圍,台灣半導體衝擊暫時有限,但電動車、無人機等關鍵製造業恐受波及。經濟部啟動監控機制,結合回收再製、多元進口與國際合作三大策略,強化產業供應鏈韌性,確保台灣在全球科技競爭中的穩定地位。(示意圖/PIXABAY)

 

 

面對中國政府於本(10)月9日進一步擴大稀土出口管制,經濟部今(12)日回應指出,目前我國半導體製程所需的含稀土產品與衍生物,主要仰賴歐美與日本進口,並非高度依賴中國,短期內直接衝擊有限。但考量全球市場連動與成本變化,經濟部已啟動監控機制,並與國內相關業者密切聯繫,積極強化台灣在關鍵原物料供應上的韌性與應變能力。

根據中國商務部公告,自2025年10月9日起,原本自今年4月已列管的釤(Sm)、釓(Gd)、鋱(Tb)、鏑(Dy)、鎦(Ho)、鈧(Sc)、釔(Y)等七類中重稀土金屬,進一步新增管制項目,包括銪(Eu)、鈥(Tm)、鉺(Er)、銩(Tm)、鐿(Yb)等五項中重稀土金屬、其合金與製品,並大幅擴大出口項目之用途限制。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此次管制用途涵蓋更加廣泛且明確的戰略關鍵技術領域,包括用於研發與生產14奈米及以下邏輯晶片、256層以上儲存型晶片的相關設備與材料,乃至具潛在軍事用途之人工智慧應用。所有列管項目未來皆須逐案進行出口審批,顯示中國政府正藉由資源政策作為科技競爭與地緣戰略的籌碼。

對於外界關注中國稀土出口限制是否會衝擊台灣半導體產業,經濟部表示,根據目前掌握,台灣在晶圓製造過程中所使用的稀土材料與本次新增管制品項並無直接重疊,因此對半導體製程的直接影響評估屬於「有限」。

此外,台灣相關產業早已多元化供應來源,主要進口來源為日本與歐美,並非高度依賴中國。經濟部表示,儘管短期衝擊有限,但仍將持續密切監控全球稀土價格、供應時間與物流風險變化,並評估可能的間接影響,採取預防性措施確保供應安全。

儘管半導體製程影響較小,但經濟部提醒,本次出口限制所涵蓋的稀土元素,包括釤、鋱與鏑等,為高性能永磁材料的關鍵原料,在電動車驅動馬達、無人機、高精密儀器與軍用設備等領域中用途廣泛,對下游製造業可能造成中長期壓力。

事實上,自今年4月中國首波管制實施以來,市場已出現原料採購延遲與價格走揚的現象,根據業界資料,高效能釹鐵硼磁體用稀土價格於過去六個月內已上漲超過20%。本次管制若實際影響出口供應,將可能進一步加劇國際電動車產業鏈壓力,甚至擴大至家電、風力發電設備等領域。

為強化國內在關鍵礦物與稀土材料的自主性,經濟部近年透過科技專案積極投入稀土替代材料、回收再製與純化技術的研發,目前已有多家本土廠商具備從廢磁體或電子零組件回收稀土金屬的能力。

經濟部指出,未來將透過三大策略方向積極強化供應鏈韌性:

1、強化稀土回收與技術自製能力:擴大科專補助,扶植具研發能量與實績的本土企業。

2、建立多元進口與採購管道:深化與美、日、歐洲、澳洲等國供應鏈夥伴的合作。

3、推動國際合作與儲備機制:與關鍵盟國進行稀土戰略儲備協議磋商,避免單一來源風險。

此外,經濟部將持續與半導體、電動車與高科技產業代表召開閉門會議,即時掌握產業需求與供應風險,制定動態調整策略。

此次中國稀土政策進一步緊縮,被外界視為「以資源為槓桿」的國際博弈延續。根據市場研究機構預估,中國目前約掌握全球稀土開採產量的63%、加工產能的85%以上,在產業鏈中佔有主導地位。面對供應風險升高,全球科技大國紛紛展開「去中國化」與供應鏈重構,包括美國、歐盟、韓國與日本皆設有國家級的稀土戰略儲備計畫。

台灣作為高科技製造中心,在半導體、車用電子、能源技術等領域依賴高度精密材料。經濟部強調,台灣若要維持產業競爭力與國際信賴度,勢必要強化供應鏈掌控力,才能在全球科技產業格局重整中穩住腳步。

中國此次擴大稀土管制再度喚起全球對戰略資源安全的高度警覺。經濟部強調,在當前地緣政治風險升高、科技供應鏈碎片化的背景下,建立具韌性、多元且具永續性的原料供應網絡,將是台灣高科技產業未來能否持續發展的關鍵支柱。政府將持續攜手產業界,落實風險管理與政策支援,確保台灣在全球科技浪潮中持續保有關鍵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