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中心/師瑞德報導

總統賴清德今於總統府主持「2025年總統科學獎」頒獎典禮時表示,政府將強化科研與教育生態系,目標在未來30年,於物理、化學與生理或醫學等領域「至少再培育出三位臺灣的諾貝爾獎得主」。他並指出,國內已啟動大型國際交流計畫,邀請多位諾貝爾獎得主來台進行公開演講與學術對話,持續加深臺灣與全球科研社群的連結。
本屆總統科學獎由生命科學組梁賡義院士、工程科學組葉均蔚院士脫穎而出。賴清德總統親自頒授獎座,肯定兩位得主在基礎研究與人才培育的卓越貢獻,強調「科研必須走向社會、回應人群」,兩位院士正是最佳典範。
梁賡義院士長年專注生物統計與流行病學,首創並奠定「縱貫研究方法」理論基礎,突破傳統橫斷式分析侷限,讓長期追蹤資料的推論更嚴謹可靠。他的模型與方法已廣泛用於慢性病研究、基因—環境交互作用評估及公共衛生決策,成為全球流行病學與健康研究不可或缺的工具。梁院士亦在國際頂尖學府培育大批學者,並與臺灣研究團隊長期合作,將科學方法轉化為守護社會健康的實際力量。
葉均蔚院士於1995年提出「多主元素為核心」的合金設計理念,開啟高熵合金研究序幕,並提出「高熵效應、晶格扭曲效應、緩慢擴散效應、雞尾酒效應」四大理論基石,重構材料科學框架。其成果除在國際學術界具里程碑地位,亦落實產業應用,取得逾50項專利,推動高熵材料跨入運動器材、高溫製程乃至航太與先進製造領域;同時成立專責研發中心,串聯跨校跨域能量,成為臺灣尖端材料走向世界的重要推手。
賴清德指出,政府將持續投入基礎科學與高等教育,擴大跨領域合作與國際交流,讓研究成果從學術前緣走向產業與社會應用;並透過獎助機制、國際名家來台、與企業共建試驗場域等方式,打造「從人才到成果」的完整創新鏈。他期許學研與產業並進,形塑良性循環,為下一個世代的世界級科學家鋪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