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立iNEWS

台灣錢淹腳目!外匯存底近6千億穩居高檔 外資9千5百億不動如山
  • A-
  • A
  • A+

財經中心/師瑞德報導

我國外匯存底小幅下滑至5,978.69億美元,但仍位居全球前段班水準,超越南韓與沙烏地等國,央行說明外匯存底減幅有限,整體避險與收益仍穩健,外匯存底超安全標準十倍,短期無流動性風險,央行維持「有必要即進場」原則,穩定匯市避免劇烈波動。(圖/資料照片)

▲我國外匯存底小幅下滑至5,978.69億美元,但仍位居全球前段班水準,超越南韓與沙烏地等國,央行說明外匯存底減幅有限,整體避險與收益仍穩健,外匯存底超安全標準十倍,短期無流動性風險,央行維持「有必要即進場」原則,穩定匯市避免劇烈波動。(圖/資料照片)

中央銀行今(5)日公布最新數據,截至114年7月底,我國外匯存底為5,978.69億美元,較6月底小幅減少5.63億美元,儘管出現連續月減,但整體外匯存底仍保持在高檔水準,對應我國總體經濟與金融穩定具備強勁支撐。

央行指出,本月外匯存底金額的波動,主要受到投資運用收益入帳與主要貨幣對美元匯率變動兩大因素影響,顯示雖然全球匯市與債市持續面臨高利率環境壓力,但台灣的外匯資產結構與避險操作策略依然穩健。
外資在台持有總額逼近兆美元 約當外匯存底159%

值得關注的是,外資對台灣市場的資金部位依然穩固。根據央行資料,截至7月底,外資持有國內股票與債券,加計新台幣存款後,合計金額高達9,529億美元,折合我國外匯存底的159%,顯示台灣市場的對外償付能力仍維持極高的安全水位。

換言之,即便短期內面對美元走強與全球資金回流美國市場的挑戰,台灣在吸引外資與維持資本項下自由流動上,仍具備強大緩衝能力。這項指標也反映出台股與債市的整體吸引力,特別在AI供應鏈熱潮與高殖利率環境下,外資布局動能未見明顯鬆動。
國際比較:台灣穩居外匯存底全球前五強

根據國際清算銀行(BIS)與IMF資料,截至2025年中,全球前五大外匯存底國家依序為中國(約3.2兆美元)、日本(1.2兆美元)、瑞士(9,600億美元)、印度(6,500億美元),台灣的5,978.69億美元穩居全球第五,超越南韓、俄羅斯與沙烏地阿拉伯,展現出高度儲備實力。

此外,外匯存底佔GDP比例、可支付月數與外債覆蓋率等多項國際評比指標中,台灣幾乎都名列前茅,是少數同時具備「儲備豐厚」、「負債低」、「經常帳長期順差」的亞洲經濟體。
展望下半年 匯市波動仍需密切關注

展望下半年,外匯存底將仍受到美元強勢走勢、美國聯準會(Fed)是否啟動降息、以及全球資本市場資金流動等多重因素牽動。央行雖未明示操作策略,但持續在匯市保持「有必要時進場穩定」的立場,亦透過資本市場工具與流動性管理守住匯率基本面。

專家指出,目前台灣外匯存底已遠超國際公認的「三個月進口支出」最低安全門檻逾十倍以上,加上央行一貫的保守與審慎策略,短期內並無流動性風險疑慮。不過,隨著AI伺服器需求帶動進口零組件規模上升、出口表現逐季回升,未來進出雙向流動頻率可能加劇,屆時如何平衡內外部需求,將是央行調控外匯存底結構的觀察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