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立iNEWS

日本物價狂飆!「千元防線」全面失守 拉麵、便當連台灣客都喊貴
  • A-
  • A
  • A+

財經中心/師瑞德報導

 

日本物價持續攀升,拉麵、定食紛紛突破「千元防線」,書籍與能源價格也全面上揚。雖然日圓貶值,台灣旅客換匯後覺得划算,但餐飲住宿費用實際不斷調漲,「便宜日本」印象逐漸消退,消費心態開始轉向精打細算。(示意圖/PIXABAY)
日本物價持續攀升,拉麵、定食紛紛突破「千元防線」,書籍與能源價格也全面上揚。雖然日圓貶值,台灣旅客換匯後覺得划算,但餐飲住宿費用實際不斷調漲,「便宜日本」印象逐漸消退,消費心態開始轉向精打細算。(示意圖/PIXABAY)

最多花費兩顆50元內的「銅板美食」塑造了台灣人重視CP值、物美價廉的消費文化,也成了衡量物價高低的心理基準;對日本人來說,一張一千元,則是消費能否「划算」的心理門檻與物價觀察尺。不過,近來物價飆漲,通貨膨漲,這條「千元防線」恐將潰堤,別說日本當地人吃不消,去日本遊玩的台灣人也能感受到日本,似乎愈來愈不好買了。

「這碗拉麵怎麼要1,200日圓?以前明明不到千元就能吃飽。」來自台北的陳小姐日前赴東京旅遊,在餐館翻開菜單時忍不住驚呼。她說雖然日圓貶值讓台灣人換匯後覺得「好像比較便宜」,但實際走進餐廳、點餐結帳時,卻發現價格全面上揚,從拉麵、咖哩飯到便利商店熟食,「便宜日本」的印象正逐漸遠去。

這種矛盾心情其實並不罕見。近年台幣兌日圓匯率維持在1比4.82至1比
4.91日圓區間,表面上對台灣旅客有利,但日本國內的通膨已經吞掉這項匯差紅利。觀光業者分析,許多旅客雖仍把日本列為首選旅遊地,但人均消費開始縮手,購物大手筆減少,甚至改以「吃得簡單、逛得仔細」來壓低預算。

 

日本物價持續攀升,拉麵、定食紛紛突破「千元防線」,書籍與能源價格也全面上揚。雖然日圓貶值,台灣旅客換匯後覺得划算,但餐飲住宿費用實際不斷調漲,「便宜日本」印象逐漸消退,消費心態開始轉向精打細算。(示意圖/PIXABAY)
日本物價持續攀升,拉麵、定食紛紛突破「千元防線」,書籍與能源價格也全面上揚。雖然日圓貶值,台灣旅客換匯後覺得划算,但餐飲住宿費用實際不斷調漲,「便宜日本」印象逐漸消退,消費心態開始轉向精打細算。(示意圖/PIXABAY)

 

東京神田的上班族木村先生最有感:「午餐要控制在1,000日圓以內幾乎不可能,加顆蛋、點大碗就會破千。」對他而言,過去的「拉麵千元防線」早已形同虛設。

在廣島,人氣居酒屋「曼荼羅」午餐定食仍然堅持990日圓,吸引排隊人潮。但店長西村一透露,這樣的價格幾乎是「賠本衝人氣」:「光是米和瓦斯費就比三年前多出三成,有時中午一個餐期就虧1萬日圓。」不少顧客心疼勸他漲到1200、1500日圓,但西村擔心,一旦突破心理門檻,老客人可能不再上門。

書店業者也感嘆,文庫本定價突破1,100日圓後,讀者買氣明顯下滑,更多人轉向二手書店或電子書。「以前千元一張鈔票就能隨手帶本小說,現在要三思。」東京某出版社編輯直言。

對台灣旅客而言,這意味著過去常見的「日幣便宜=大啖美食」的計算公式已不靈光。雖然換算新台幣後看似划算,但當餐飲售價全面調漲,實際體驗卻沒有想像中輕鬆。

日本總務省統計顯示,2025年4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以2020年=100)為111.5,也就是說2020年花1,000日圓能買到的商品,如今要花1,115日圓。和去年同月相比,上漲幅度達3.6%。

家庭開銷同樣明顯膨脹。2025年3月兩人以上家庭平均每月支出為33萬9,232日圓,比前一年多出超過2萬日圓。能源與光熱費更是重壓,單月漲幅7.2%,尤其在寒流來襲時,電暖氣一開,帳單金額讓許多家庭直呼吃不消。

這股漲勢不只衝擊日本人,也改變了台灣旅客的行程規劃。旅行社觀察,雖然日圓匯率仍具吸引力,但餐飲住宿費用上漲,讓不少旅客選擇縮短停留天數,或將原本的五星飯店改為四星,餐食也更常轉向平價便利商店餐盒。

高物價並非單一因素造成,而是多重壓力的疊加。首先是國際原材料價格大漲。日銀統計,2024年度石油、煤炭、天然氣的進口物價指數(外幣計價)為175.8,換算成日圓更高達247.6,等於四年內上漲了2.5倍。食品相關原物料也比2020年貴了三成以上。

其次是日圓長期疲弱。台灣人去日本覺得「便宜」,其實是因為台幣對日圓走強。但對日本企業來說,進口成本卻因日圓貶值而水漲船高,進而推升國內物價。

第三是物流與人力成本。貨運價格因油價與人力短缺而增加,零售與餐飲業的工資逐年調升,這些都被轉嫁到售價上。

最後是全球通膨壓力。俄烏戰爭、新冠疫情後遺症導致供應鏈緊張,美國與歐洲的物價同樣高漲,間接推動日本進口商品成本。

近日許多日本媒體在進行街頭訪談,調查了許多日本民眾在高物價下的因應。大阪的主婦山本女士說:「電費一年多了近5萬日圓,只能減少孩子補習班次。」東京的一位大學生則表示,乾脆把午餐改成便利商店的御飯糰搭配廉價味噌湯,「雖然營養差一點,但能省就省。」

台灣旅客同樣感受到差異,網路論壇上不少網友有類似表示:「日幣便宜時覺得血拼划算,但現在吃一頓普通拉麵要台幣350到400元,真的不比台灣便宜多少。」他直言,未來到日本可能「只排一兩餐高價體驗,其餘靠便利商店解決」。

 

日本物價持續攀升,拉麵、定食紛紛突破「千元防線」,書籍與能源價格也全面上揚。雖然日圓貶值,台灣旅客換匯後覺得划算,但餐飲住宿費用實際不斷調漲,「便宜日本」印象逐漸消退,消費心態開始轉向精打細算。(示意圖/PIXABAY)
日本物價持續攀升,拉麵、定食紛紛突破「千元防線」,書籍與能源價格也全面上揚。雖然日圓貶值,台灣旅客換匯後覺得划算,但餐飲住宿費用實際不斷調漲,「便宜日本」印象逐漸消退,消費心態開始轉向精打細算。(示意圖/PIXABAY)

 

日本法政大學的高橋教授指出,日本消費者對「庶民美食」有心理錨定,認為拉麵、咖哩飯不應太貴,但這種觀念其實是昭和時代的遺留。「拉麵製程已升級,書籍印刷與物流也漲價,價格遲早要反映。」

他預測,未來日本餐飲會像壽司一樣出現「分層市場」:平價快餐拉麵仍會存在,但同時會有1500日圓以上的高端拉麵,形成多層結構。「千元的防線不會回來,消費者要調整心態。」

日本銀行在2025年5月公布的展望報告中,下修2025至2026年的通膨預測,理由是美國新一輪關稅政策放緩全球貿易,以及食品漲勢減弱。不過,專家警告,勞動力短缺將繼續推升薪資,這將成為支撐物價的結構性因素。

國際金融機構則預估,日本核心通膨可能維持在2%以上直到2026年。這並非惡性通膨,但意味著「高物價」將成為新常態。

對台灣人而言,日本依然是旅遊熱點,但「便宜日本」的印象正在淡去。業界估計,只要日圓維持在1比4.7左右,赴日人潮仍不會明顯減少,但消費模式勢必轉向「精打細算型」,從大買特買變成「少吃、少買,但一定要去」。

從餐廳拉麵、廣島午餐定食,到文庫書、電費帳單,日本物價的漲勢已深刻改變民眾與旅客的生活。對日本人來說,這是一場生活習慣的重整;對台灣人來說,即便匯率仍具吸引力,也得接受「在日本玩得不再那麼便宜」的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