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立iNEWS

《回魂計》揭密幣圈黑手法!捐款、退款再分潤 法遵驚爆:洗錢全程無痕
  • A-
  • A
  • A+

財經中心/師瑞德報導

 

Netflix台劇《回魂計》劇情驚見「虛擬幣+宗教」的高階洗錢手法,引爆金融圈震撼。幣安國際法遵經理簡書永直言,劇中情節幾乎真實上演,是現實中最難追蹤的資金漂白技術,從政要捐款到黑錢回流全無痕,堪稱金融犯罪教科書!(圖/Netflix官方劇照)
Netflix台劇《回魂計》劇情驚見「虛擬幣+宗教」的高階洗錢手法,引爆金融圈震撼。幣安國際法遵經理簡書永直言,劇中情節幾乎真實上演,是現實中最難追蹤的資金漂白技術,從政要捐款到黑錢回流全無痕,堪稱金融犯罪教科書!(圖/Netflix官方劇照)

 

Netflix台劇《回魂計》劇情驚見「虛擬幣+宗教」的高階洗錢手法,引爆金融圈震撼。幣安國際法遵經理簡書永直言,劇中情節幾乎真實上演,是現實中最難追蹤的資金漂白技術,從政要捐款到黑錢回流全無痕,堪稱金融犯罪教科書!(圖/Netflix官方劇照)

近期在Netflix播出的台劇《回魂計》,不僅以燒腦懸疑劇情抓住觀眾眼球,更因劇中精巧描繪虛擬資產結合宗教捐款的「漂白」手法,引發金融圈、法遵界高度關注。台灣虛擬資產反洗錢協會理事長、同時也是幣安國際法遵經理的簡書永便在觀劇後發文解析,直言該劇情簡直是「金融犯罪教科書」,其對現實金融手法的模擬程度令人背脊發涼。

簡書永表示,劇中一段「政要洗錢」的橋段尤其引人深思。劇中創建了一個名為「三清會」的宗教組織,表面上接受政商名流的高額捐款,實則透過虛擬資產悄悄將款項轉回給原始捐贈者,甚至多給一些「酬庸」作為政治人脈間的交換。這種模式利用了宗教團體的稅務豁免與虛擬資產的去中心化特性,形成極難追蹤的資金流動路徑,外觀合法、內部操作卻暗藏玄機。

更驚人的是,該劇不僅展現政商捐款的「零痕跡」回流,還藉由宗教名義成功將黑錢洗白。例如劇中張士凱一家的犯罪所得,透過捐贈名義轉換為「慈善善款」,從此得以堂而皇之流入資產帳戶。簡書永指出,在現實中,宗教捐款往往被視為敏感區塊,監理單位介入調查的門檻較高,而虛擬資產又具有匿名性、跨境性,使得這類操作若無嚴密監管,確實存在被有心人士濫用的風險。

 

Netflix台劇《回魂計》劇情驚見「虛擬幣+宗教」的高階洗錢手法,引爆金融圈震撼。幣安國際法遵經理簡書永直言,劇中情節幾乎真實上演,是現實中最難追蹤的資金漂白技術,從政要捐款到黑錢回流全無痕,堪稱金融犯罪教科書!(圖/Netflix官方劇照)
Netflix台劇《回魂計》劇情驚見「虛擬幣+宗教」的高階洗錢手法,引爆金融圈震撼。幣安國際法遵經理簡書永直言,劇中情節幾乎真實上演,是現實中最難追蹤的資金漂白技術,從政要捐款到黑錢回流全無痕,堪稱金融犯罪教科書!(圖/Netflix官方劇照)

 

簡書永感嘆,《回魂計》這類劇情雖屬虛構,但背後機制與現實的虛擬資產運作高度貼近,無論是政治獻金的去向,還是犯罪資金的洗白過程,都反映出台灣甚至全球在金融科技快速發展下所面臨的監理挑戰。他特別提到:「這齣戲比很多合規教材還來得生動、準確,是最貼近實務的反洗錢案例模擬。」

目前,全球已有逾130個國家與地區針對虛擬資產展開法制規範建構,而台灣雖有《洗錢防制法》相關條文規範虛擬通貨交易平台,但對於涉及宗教捐款或政治捐獻等高度敏感資金的追蹤仍有強化空間。簡書永指出,虛擬資產並非原罪,關鍵在於制度設計與監理力度是否與時俱進。若未建立有效的申報、透明度與跨境合作機制,虛擬資產將成為洗錢與逃避查核的天然溫床。

事實上,不只金融從業者,社群平台上的資安專家、法律學者與年輕觀眾也紛紛留言表示,《回魂計》彷彿是將「幣圈+黑錢」的潛在風險一次攤在陽光下,讓原本難以理解的金融犯罪模式變得清晰具象。劇情雖屬虛構,但觀影的警示效果已遠超娛樂本身。

簡書永也強調,隨著穩定幣、NFT與Web3等新型態數位資產日益普及,台灣必須同步強化反洗錢體系,推動法遵人員教育與監理機關技術升級。他呼籲金融、科技與執法部門攜手合作,不讓創新淪為犯罪溫床。

 

Netflix台劇《回魂計》劇情驚見「虛擬幣+宗教」的高階洗錢手法,引爆金融圈震撼。幣安國際法遵經理簡書永直言,劇中情節幾乎真實上演,是現實中最難追蹤的資金漂白技術,從政要捐款到黑錢回流全無痕,堪稱金融犯罪教科書!(示意圖/PIXABAY)
Netflix台劇《回魂計》劇情驚見「虛擬幣+宗教」的高階洗錢手法,引爆金融圈震撼。幣安國際法遵經理簡書永直言,劇中情節幾乎真實上演,是現實中最難追蹤的資金漂白技術,從政要捐款到黑錢回流全無痕,堪稱金融犯罪教科書!(示意圖/PIX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