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中心/師瑞德報導

法商Thales打造全球首架能在飛行中「重寫自己程式」的展示直升機,開啟軍工測試零延遲時代。透過AI與5G加密連線,地面工程師可即時修改航電系統、重啟顯示介面,實現「飛行即開發」的新模式。從傳統數週修正縮短至幾分鐘,軍用航空正式邁入軟體定義戰場的全新紀元。()
在軍用航空產業裡,飛行測試一直是開發新科技的「瓶頸環節」,從編碼、安裝、飛測到修正,往往需要數週甚至數月。Breaking Defense報導,法國國防與航太巨頭 Thales(泰雷茲)正在挑戰這個長年不變的節奏。他們最新推出的一架「飛行中可重寫程式」直升機,正讓軍工業界重新定義「開發速度」與「任務回饋」的意義。
在戰場節奏從「天」縮短到「分鐘」的時代,這場飛行測試革命,正如同為未來戰場插上即時回饋的神經系統。
在傳統飛行測試流程中,無論是自動駕駛模組、航電軟體,或是感測器整合,只要出現問題,團隊都必須先結束飛行,返回基地,再由地面工程師分析資料、修改程式、重新部署。這樣的流程意味著「錯誤回報」與「解決方案」之間,往往隔著數天乃至數週。
泰雷茲的團隊決定把這個時間差砍掉。他們將一架Airbus H125(前稱 Eurocopter AS350 Écureuil)改裝為 Thales Demonstration Helicopter,一架結合了開放式模組架構、加密網路連線與5G資料鏈的飛行實驗室。
這架直升機能在飛行中與地面工程師保持高速連線,讓工程師即時監控系統數據、遠端修改程式碼,甚至在直升機仍於空中時直接上傳新軟體。
「我們不再等待飛回地面再修復,」Thales 飛行測試工程師Jim Sleigh 形容,「在過去,軟體修正往往需要幾週;現在,可能只要幾分鐘。」

在一次與軍方客戶的飛行展示中,一位現場測試官對直升機數位地圖的介面顯示提出修改意見。飛行員立即透過加密連線,呼叫地面工程師。對方連接至機上系統,打開程式碼,調整介面參數,重新啟動顯示系統,整個過程不到五分鐘。當螢幕重新亮起,更新後的地圖即時呈現在駕駛艙中。
「那一刻我知道,我們已經徹底改變了『飛-修-再飛』的規則,」Sleigh 回憶說,「開發不再是延遲性的回報,而是同步進化的過程。」
這樣的即時性不僅加快開發,也讓軍方與產業合作進入全新層次。傳統上,軍方需求往往經過層層行政轉譯才抵達製造商。如今,Thales 讓工程師、飛行員與軍方代表可以「同機測試、當場修正」,把回饋循環時間壓縮到幾個指令的距離。
Thales 展示直升機的核心價值,不只是技術速度,更在於它的「開放性」。該機以模組化架構設計(Modular Open Systems Architecture, MOSA),能快速替換任務電腦、顯示器、感測器或軟體模組。Thales 甚至開放讓合作夥伴上機測試自家系統,或直接與 Thales 軟體共同運作,驗證彼此兼容性。
「我們的系統可以在別人的硬體上運作,也能讓別人的軟體整合進來,」Sleigh 解釋,「這不僅強化了合作,也讓客戶更早看到不同系統整合後的真實表現。」
這項能力對美軍尤其關鍵。未來的陸軍與空軍機隊將採取「開放架構航電系統」,意味著不同供應商的模組必須能互通、共享數據與感測資訊。Thales 的飛行測試平台,正是這種未來整合模式的前哨。
前美國陸軍特戰直升機飛行員、現任 Thales 美國飛航系統總經理 Ryan Walters認為,這不僅是技術創新,更是一場「文化轉變」。「我們不再是照著文件開發,而是與使用者同飛、同修、同驗證,」Walters 說,「這不只是展示科技,而是讓軍方看見他們的意見能立刻被轉化為成果。」
這樣的模式,對軍方代表而言更具意義:他們不再只是觀察者,而是開發者的一部分。Thales 的做法,讓軍方可即時看到系統調整後的表現,並根據任務需求持續迭代。
更重要的是,這樣的「即時測試」機制,正在縮短從需求到部署的時間鏈。Walters 表示:「以往從測試到正式採用,可能需要幾年;未來,我們可能只需要幾個月。」
Thales 早在 2020 年就與美國StandardAero合作,完成其自動駕駛系統在 H125 機型上的整合與 FAA 認證。該專案結束後,Thales 選擇將該機改裝為全功能的「飛行測試平台」,作為推動航電創新與深化美國市場合作的關鍵投資。
Walters 指出,這架飛行測試直升機不僅是企業研發工具,更是展示 Thales 對美國軍事市場承諾的象徵。未來,它將作為測試 AI 自主駕駛、數位駕駛艙、人機介面整合等新技術的主平台,並邀請業界與軍方共同參與飛行實測。「我們的目標很簡單,」Walters 強調,「讓飛行更安全、讓開發更快、讓士兵能更早用上可靠的技術。」
分析人士指出,Thales 的「空中即時重構」模式,標誌著軍用航空邁入「軟體定義戰場(Software-Defined Battlespace)」時代。未來的直升機或戰機,不再是固定功能的機械平台,而是能不斷更新、即時修正的數位生命體。
從模組化航電、AI 自主飛行到遠端即時更新,這套模式不僅縮短開發週期,也讓戰場決策能夠與技術演進保持同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