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立iNEWS

新聞幕後/連兩季訂單掛蛋!輝達坦言中國成長停滯 台AI供應鏈恐受波及
  • A-
  • A
  • A+

財經中心/師瑞德報導

 

輝達財報優於預期,但中國市場連兩季掛零,投資人憂心未來走勢,黃仁勳盼美中關係改善可帶來額外50億美金營收,但在改善之前,可能衝擊台灣供應鏈的成長潛力與預期表現。(圖/翻攝自輝達官網)
輝達財報優於預期,但中國市場連兩季掛零,投資人憂心未來走勢,黃仁勳盼美中關係改善可帶來額外50億美金營收,但在改善之前,可能衝擊台灣供應鏈的成長潛力與預期表現。(圖/翻攝自輝達官網)

 

 

輝達財報優於預期,但中國市場連兩季掛零,投資人憂心未來走勢,黃仁勳盼美中關係改善可帶來額外50億美金營收,但在改善之前,可能衝擊台灣供應鏈的成長潛力與預期表現。(圖/路透社)

美國AI晶片巨頭輝達(Nvidia)最新財報公布,整體營收與獲利表現比市場預期好,數據中心AI業務雖然增速放緩,但還算撐住。不過,真正引發大家討論的,不是數字,而是執行長黃仁勳在法說會上的說法。他直接點出,中國這個全球第二大的運算市場,上季沒有任何新訂單,本季也一樣是零。對一家市值突破四兆美元、占S&P500指數權重高達8%的公司來說,這不是小事。

黃仁勳並不是第一次談到中國,但這次他明確承認,在中國的生意陷入停滯。輝達過去幾年靠著AI晶片快速成長,幾乎是「走到哪都在收割」。但現在,最大的未開發市場卻被卡死。他還是試著往正面看,強調如果美國放寬出口限制,中國不再打壓自家企業採購,再加上美中貿易談判若能有突破,輝達有機會額外多出50億美元營收。正因為還有這一層想像空間,財報公布後,輝達股價盤後跌幅控制在3.7%,沒有像市場擔心的那樣大跌。

只是,這樣的樂觀說法,並不是所有人都買單。畢竟美中關係從科技到貿易都越來越緊張。貿易談判期限已經兩度延長,美國白宮態度明確,把中國視為長期戰略對手。甚至連美國商務部長都直白說,他希望中國「只能依賴美國第四好的晶片」,這種說法不僅沒有給予中國喘息空間,反而逼得中國更快加大力道發展本土半導體。換句話說,輝達如果在中國市場長期吃閉門羹,不是暫時的問題,而可能成為結構性挑戰。

從歷史經驗來看,全球化通常帶來繁榮,但去全球化往往會壓抑經濟。冷戰時期的美蘇低度貿易就是例子。如果美中科技交流一步步退回,那不只對輝達是壓力,整個股市和全球經濟都可能受拖累。

對台灣投資人來說,輝達不只是美國股市的AI明星股,更是帶動台灣供應鏈的重要角色。輝達的高階GPU晶片幾乎全交給台積電生產,這幾年H100、B200需求火熱,讓台積電先進製程產能滿載。如果中國市場長期空白,雖然歐美雲端大廠需求能撐住短期,但台積電在AI這塊的成長速度,可能就不會再像過去那麼驚人。

伺服器大廠廣達、緯穎、技嘉等,也深受輝達影響。中國原本是資料中心擴建的熱區,如今停滯,讓訂單結構更偏向美歐市場。雖然穩定度有,但失去中國這個大客戶,成長想像也受限。同樣情況也發生在散熱、機殼族群,例如雙鴻、奇鋐、勤誠,以前靠AI伺服器需求爆衝,現在卻因缺少中國市場,訂單增速恐怕要打折扣。

至於PCB大廠欣興、健鼎,以及電源與光學零組件供應商,也面臨相同狀況。中國長期缺席,意味著這些廠商必須重新調整市場布局。雖然美國和東南亞還能吸收部分需求,但少了中國這個大規模市場,整體成長曲線一定受到壓力。

輝達的狀況某種程度上是一面鏡子。它讓外界看到,地緣政治和去全球化的風險,正一步步滲透到科技產業。對台灣來說,短期內仍能靠美歐訂單維持供應鏈熱度,但長期來看,如果美中對抗繼續升溫,這條價值鏈的榮景也可能面臨挑戰。對投資人而言,輝達中國訂單掛零,或許還不至於立刻造成市場崩盤,但卻是一個值得密切注意的警訊。

從投資角度來看,輝達財報沒有失速,但中國市場掛零的現實,仍是投資人需要警惕的訊號。短期內,股價雖只小跌3.7%,顯示市場仍抱持「中國有轉圜空間」的期待,但若美中談判持續膠著,輝達股價恐難重拾過去的強勁漲勢。台股方面,台積電、廣達、緯穎等供應鏈成員,未來股價波動將與輝達展望緊密連動。投資人除了關注輝達本身走勢,更要留意美中關係的風吹草動,因為這才是決定後市的關鍵變數。

從產業角度觀察,輝達在中國市場的受挫,讓台灣供應鏈的隱憂浮現。AI伺服器需求雖仍強勁,但失去中國這個大客戶,等於整個供應鏈的成長天花板被壓低。台積電、伺服器廠、散熱族群與PCB零組件業者,都必須調整市場布局,尋找美歐之外的新需求。長期來看,若美中科技壁壘越築越高,產業結構恐將重整,台灣雖仍有技術與產能優勢,但成長動能恐不如以往。

三立新聞網提醒您:

內容僅供參考,投資人於決策時應審慎評估風險,並就投資結果自行負責。
投資一定有風險,基金投資有賺有賠,申購前應詳閱公開說明書。